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公司监事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0-13页 |
第一节 公司监事会制度的概念 | 第10页 |
第二节 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0-11页 |
一、代理成本理论 | 第10-11页 |
二、分权制衡学说 | 第11页 |
第三节 公司监事会制度的作用 | 第11-13页 |
一、监督制衡作用 | 第11-12页 |
二、维护公司及股东权益 | 第12页 |
三、维护债权人权益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主要国家公司的监督模式及比较分析 | 第13-19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的监督模式 | 第13-15页 |
一、美国公司的监督模式 | 第13-14页 |
二、英国公司的监督模式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监督模式 | 第15-17页 |
一、德国公司的监督模式 | 第15-16页 |
二、日本公司的监督模式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各国公司监督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发展历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9-28页 |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19-21页 |
一、行政监督阶段 | 第19页 |
二、国家授权机构或部门派出监事会监督阶段 | 第19-20页 |
三、稽察特派员监督阶段 | 第20页 |
四、外派监事会制度 | 第20页 |
五、监事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上市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现存问题 | 第21-25页 |
一、监事会产生机制不够合理 | 第21-22页 |
二、监事会独立性不足 | 第22-23页 |
三、监事会职权的规定不够详细 | 第23-25页 |
四、缺乏对监事会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25页 |
五、监事会成员责任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 | 第25页 |
第三节 对上市国有企业监事会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路径依赖 | 第25-26页 |
二、监事会制度的理论底蕴欠缺 | 第26页 |
三、立法上不够完善 | 第26页 |
四、上市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具有自身特点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上市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建议 | 第28-38页 |
第一节 优化我国上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思路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改善监事会的构成及选任制度 | 第29-32页 |
一、完善监事会人员的任职资格 | 第29页 |
二、改善监事会的构成 | 第29-31页 |
三、合理确定监事会的规模及监事任期 | 第31页 |
四、妥善处理监事会与其他部门关系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薪酬与经费保障制度 | 第32-33页 |
一、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监事的激励机制 | 第33页 |
二、在经费上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 | 第33页 |
第四节 合理扩大监事会职能 | 第33-36页 |
一、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 | 第33-34页 |
二、丰富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权的手段 | 第34页 |
三、细化股东大会特别召集权的规定 | 第34-35页 |
四、赋予监事会重大事项投票表决权或者否决权 | 第35页 |
五、增加监事会公司代表权 | 第35-36页 |
六、明确监事会的提案权 | 第36页 |
七、完善监事会行使监督权的方式 | 第36页 |
第五节 明确监事责任及免责制度 | 第36-38页 |
一、明确监事应承担的责任 | 第36-37页 |
二、规定监事的免责制度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注释 | 第40-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