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植物化感物质研究 | 第10-14页 |
| ·可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 | 第11页 |
| ·简单不饱和内酯 | 第11页 |
| ·长链脂肪酸和多炔 | 第11页 |
| ·醌类 | 第11页 |
| ·简单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 | 第11-12页 |
| ·肉桂酸及其衍生物 | 第12页 |
| ·香豆素类 | 第12页 |
| ·类黄酮 | 第12页 |
| ·单宁 | 第12-13页 |
| ·类萜和甾类化合物 | 第13页 |
| ·氨基酸和多肽 | 第13页 |
| ·生物碱和氰醇 | 第13页 |
| ·硫化物和芥子油苷 | 第13页 |
| ·嘌呤和核苷 | 第13-14页 |
|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研究 | 第14-17页 |
| ·淋溶 | 第14页 |
| ·根系分泌 | 第14-15页 |
| ·挥发 | 第15-16页 |
| ·植物体残留物分解 | 第16页 |
| ·种子萌发和花粉传播 | 第16-17页 |
| ·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 第17-19页 |
| ·化感物质的提取方法 | 第17-18页 |
| ·化感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 第18-19页 |
| ·化感物质的鉴定与检测 | 第19页 |
| ·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 第19-21页 |
| ·合理的作物栽培与耕作 | 第20页 |
| ·农田杂草和病虫害的防除 | 第20页 |
| ·品种改良和良种选用 | 第20-21页 |
| ·推动植被演替的进程 | 第21页 |
| ·保护生态环境 | 第21页 |
| ·黄花蒿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黄花蒿对4 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 | 第25-3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 ·黄花蒿地上部水浸提液对4 种受体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 ·黄花蒿地上部淋溶物对4 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28-29页 |
| ·黄花蒿地上部挥发物对4 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29页 |
| ·黄花蒿残体土壤分解物对4 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29-30页 |
| ·黄花蒿根系分泌物4 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30页 |
| ·黄花蒿3 种途径化感释放物对4 种受体的综合效应比较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黄花蒿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及其成分分析 | 第33-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 ·黄花蒿茎叶挥发物对4 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35页 |
| ·黄花蒿挥发油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 第35-36页 |
| ·黄花蒿挥发油的成分鉴定 | 第36-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黄花蒿淋溶物的化感作用及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 第41-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 ·结果分析 | 第43-52页 |
| ·水浸提液对4 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43-45页 |
| ·不同浓度甲醇提取物对4 种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 | 第45-47页 |
| ·活性物质的的分离 | 第47-52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54-58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黄花蒿5 种不同途径来源的化感物质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54页 |
| ·黄花蒿茎叶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的鉴定 | 第54页 |
| ·黄花蒿淋溶物的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第54-55页 |
| ·问题与讨论 | 第55-56页 |
| ·关于黄花蒿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的研究 | 第55页 |
| ·关于黄花蒿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研究 | 第55-56页 |
| ·创新点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 | 第65-69页 |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 导师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