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7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概念的提出 | 第12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重点 | 第12-22页 |
| ·国外历史村镇保护的发展阶段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内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阶段和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 ·本文研究重点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资料来源与评估 | 第23-26页 |
| ·资料来源 | 第23-24页 |
| ·资料评估 | 第24-26页 |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 2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自然文化背景 | 第27-37页 |
| ·山西省的自然背景 | 第27-29页 |
| ·山西省的文化背景 | 第29-31页 |
| ·历史文化 | 第29-30页 |
| ·历史遗迹 | 第30-31页 |
| ·山西省的经济特点 | 第31-32页 |
| ·山西省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特征 | 第32-37页 |
| ·黄河流域古村落的分布特点 | 第33页 |
| ·沁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特点 | 第33页 |
| ·汾河流域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特点 | 第33-34页 |
| ·长城边关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特点 | 第34-37页 |
| 3 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7-55页 |
| ·调查方法 | 第37-39页 |
| ·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现状 | 第39-40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 第41页 |
| ·生活经济的问题 | 第41-44页 |
| ·居住环境的问题 | 第44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经验 | 第44-45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定 | 第45-50页 |
| ·历史文化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调查与评价 | 第45-47页 |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收入状况 | 第47-48页 |
| ·历史文化村镇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评定 | 第48-50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价值与地位总结 | 第50-55页 |
| ·山西在全国的地位 | 第50-52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在全国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地位 | 第52-53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在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 第53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价值总结 | 第53-55页 |
| 4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类型研究与特色分析 | 第55-93页 |
| ·类型划分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55-56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类型划分的依据 | 第56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类型划分方法 | 第56-62页 |
| ·地形地貌 | 第56-57页 |
| ·经济特点 | 第57-58页 |
| ·文化类型 | 第58-59页 |
| ·保护类型 | 第59页 |
| ·保护现状 | 第59-60页 |
| ·空间类型 | 第60页 |
| ·产业结构 | 第60页 |
| ·村镇规模 | 第60-62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典型特征分析 | 第62-64页 |
| ·宏观层面的典型性 | 第62-63页 |
| ·中观层面的典型性 | 第63-64页 |
| ·山西典型历史文化村镇分析 | 第64-76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的类型提炼 | 第76-90页 |
| ·山西名镇 | 第77-80页 |
| ·山西名村 | 第80-83页 |
| ·山西省名人历史文化村镇 | 第83-86页 |
| ·山西省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村镇 | 第86-87页 |
| ·山西省杰出装饰艺术历史文化村镇 | 第87-89页 |
| ·山西省奇绝技术历史文化村镇 | 第89-90页 |
| ·山西省历史文化村镇的特色价值总结 | 第90-93页 |
| 5 保护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93-115页 |
| ·国内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研究现状 | 第93-95页 |
|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研究 | 第93-94页 |
| ·保护规划设计研究 | 第94页 |
| ·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 | 第94-95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理念的建立 | 第95-97页 |
| ·保护与发展相统一 | 第96页 |
| ·整体性保护理念 | 第96-97页 |
| ·山西省域历史文化村镇整体保护框架 | 第97-105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分 | 第105-115页 |
| 6 保护与发展方法模式的提出与选择 | 第115-141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115-123页 |
| ·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典型——静升镇 | 第115-116页 |
| ·以县域经济带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典型——张壁村 | 第116-119页 |
| ·依靠村域自身力量带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典型——皇城村 | 第119-121页 |
| ·以个人资金投入为主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典型——上庄村 | 第121-122页 |
| ·典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开发的经验借鉴 | 第122-123页 |
| ·国内对于保护发展模式的研究 | 第123-124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方法与模式的选择依据 | 第124-125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方法与模式的提出 | 第125-126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方法 | 第126-127页 |
| ·整体性保护方法 | 第126页 |
| ·街区性保护方法 | 第126页 |
| ·院落式保护方法 | 第126-127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 | 第127-128页 |
| ·世界遗产保护模式 | 第127页 |
| ·原生态保护模式 | 第127页 |
| ·遗存原真风貌保护模式 | 第127-128页 |
| ·修复型博物馆保护模式 | 第128页 |
| ·修复性宜居保护模式 | 第128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发展方法 | 第128-129页 |
| ·远村发展 | 第128-129页 |
| ·近村发展 | 第129页 |
| ·一体化发展 | 第129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发展模式 | 第129-132页 |
| ·旅游观光发展模式 | 第129-130页 |
| ·名品产业发展模式 | 第130-131页 |
|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第131页 |
| ·企业带动发展模式 | 第131-132页 |
| ·功能再生发展模式 | 第132页 |
| ·山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利用与发展方法与模式的选择 | 第132-141页 |
| 7 结语 | 第141-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1页 |
| 在研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151-153页 |
| 图录 | 第153-156页 |
| 表录 | 第156-157页 |
| 附录一:《山西省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减贫方略规划》基础调查 | 第157-160页 |
| 附录二:《山西省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减贫方略规划》访谈问卷及调查汇总 | 第160-163页 |
| 附录三:山西历史文化村镇国保、省保单位数统计表 | 第163-166页 |
| 附录四:山西历史文化村镇部分访谈对象一览表 | 第166-167页 |
| 附录五:山西历史文化村镇调研部分访谈内容 | 第167-171页 |
| 附录六: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现状数据统计表 | 第171-188页 |
| 附录七:山西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类型一览表 | 第18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