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19-3区块注水试验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试验区的基本概况及井组选择 | 第11-13页 |
·地理位置 | 第11页 |
·勘探历程 | 第11-12页 |
·2005 年4 月1 日交割前勘探阶段 | 第11页 |
·2005 年4 月1 日交割后勘探评价阶段 | 第11-12页 |
·试验区块概况 | 第12页 |
·试验目的及试验井组选择 | 第12-13页 |
·试验目的 | 第12页 |
·注水试验井组的选择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试验区地质特征 | 第13-26页 |
·构造、断裂特征 | 第13-14页 |
·储层发育特征 | 第14-23页 |
·油层组划分 | 第14-15页 |
·铜钵庙组地层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铜钵庙组岩性特征 | 第16页 |
·铜钵庙组沉积特征 | 第16-17页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17-18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8-19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储层微观孔隙特征 | 第20页 |
·油层发育特征 | 第20-22页 |
·隔夹层特征 | 第22-23页 |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 第23页 |
·油水分布特征 | 第23页 |
·油藏类型 | 第23页 |
·流体性质 | 第23页 |
·油藏压力及温度 | 第23-24页 |
·试验区储量计算 | 第24页 |
·油藏天然能量 | 第24-26页 |
·弹性能量分析 | 第24页 |
·溶解气能量分析 | 第24-25页 |
·边底水驱动能量 | 第25页 |
·重力能量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室内实验分析 | 第26-38页 |
·水敏试验 | 第26-28页 |
·粘土矿物含量分析 | 第26-27页 |
·室内水敏实验分析 | 第27-28页 |
·分析结果 | 第28页 |
·速敏性评价 | 第28-29页 |
·完井液评价 | 第29-30页 |
·注入水评价实验 | 第30-31页 |
·油田水分析 | 第30-31页 |
·注入水驱替实验 | 第31页 |
·粘土稳定剂评价实验 | 第31-35页 |
·粘土稳定剂评价 | 第32页 |
·配方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实验 | 第32页 |
·粘稳剂的长效性实验 | 第32-33页 |
·驱替实验 | 第33页 |
·浓度优选实验 | 第33-35页 |
·水驱油实验 | 第35-36页 |
·断塞注入实验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现场试验情况 | 第38-41页 |
·试验区情况 | 第38-39页 |
·试验井组的选择 | 第38页 |
·合理注入压力 | 第38-39页 |
·注入水量 | 第39页 |
·试验区油水井动态变化分析 | 第39-41页 |
·注水井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油井状况分析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室内及现场注水试验初步效果分析 | 第41-50页 |
·19-3 区块合理井网密度及开发井网确定 | 第41-47页 |
·井网密度 | 第41-44页 |
·井网形式 | 第44-46页 |
·井排方向 | 第46-47页 |
·注水方式 | 第47-49页 |
·注水方式 | 第47页 |
·注水井注入能力 | 第47页 |
·注水井最高注入压力 | 第47页 |
·采油井合理流压 | 第47-49页 |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第49页 |
·注水转注时机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详细摘要 | 第54-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