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流体力学论文

惯性和粘弹性耦合下粒子的聚焦机理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微流体内粒子操控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主动式操作第13-14页
        1.2.2 被动式操作第14-15页
    1.3 惯性微流控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1.4 粘弹性微流控技术研究进展第18-23页
        1.4.1 直流道内粘弹性聚焦机理和应用研究第18-21页
        1.4.2 粘弹性聚焦和截面二次流结合起来第21-22页
        1.4.3 粘弹性聚焦与主动式操控技术相结合第22-23页
        1.4.4 粘弹性溶液内粒子的自旋问题第23页
    1.5 课题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3-28页
        1.5.1 课题的立题依据第23-24页
        1.5.2 课题的经费来源第24页
        1.5.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第24-28页
第二章 粘弹性聚焦原理及微流控芯片的制备第28-44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粘弹性聚焦原理第28-34页
        2.2.1 粘弹性流体特性第28-29页
        2.2.2 惯性力的作用机理第29-31页
        2.2.3 弹性力的物理机理第31-32页
        2.2.4 弯流道内二次流的形成机理第32-33页
        2.2.5 流道内的流量公式第33-34页
    2.3 基于蠕动流模型流体的速度和剪切率分布仿真分析第34-35页
    2.4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第35-38页
        2.4.1 基于有掩膜光刻技术制作阳模第35-36页
        2.4.2 基于模塑法制备PDMS微流控芯片第36-38页
    2.5 样品液的配制与实验平台的搭建第38-39页
    2.6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方法第39-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三章 直流道内粒子的粘弹性迁移聚焦机理研究第44-62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λ-DNA和HA的简介第44-45页
    3.3 粘弹性溶液剪切粘度的测定第45-46页
    3.4 粒子在直流道λ-DNA溶液内的粘弹性聚焦机理研究第46-52页
        3.4.1 粒子粘弹性聚焦的流速调节机制第46-48页
        3.4.2 粒子在22%甘油水溶液的迁移聚焦机理第48-49页
        3.4.3 沿流道长度方向的动态聚焦过程第49-50页
        3.4.4 流道深宽比对粒子粘弹性聚焦效果的影响第50页
        3.4.5 粒子直径对聚焦效果的影响第50-51页
        3.4.6 λ-DNA溶液浓度对粒子粘弹性聚焦效果的影响第51-52页
    3.5 粒子在直流道HA溶液内的粘弹性聚焦机理研究第52-57页
        3.5.1 粒子粘弹性聚焦的流速调节机制第52-53页
        3.5.2 粒子沿流程方向的动态迁移聚焦过程第53-54页
        3.5.3 流道深宽比对粒子聚焦效果的影响规律第54-55页
        3.5.4 粒子直径对聚焦效果的影响第55-56页
        3.5.5 HA溶液浓度对粒子粘弹性聚焦的影响规律第56-57页
    3.6 突扩流道内粒子粘弹性聚焦机理研究第57-60页
        3.6.1 突扩流道结构的设计第57-58页
        3.6.2 突扩结构对粒子聚焦效果的对比第58-59页
        3.6.3 突扩尺寸对粒子粘弹性聚焦的影响规律第59页
        3.6.4 单侧和双侧突扩流道的聚焦效果对比第59-60页
    3.7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弯流道内粒子的粘弹性聚焦迁移机理研究第62-80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流道结构设计第62-64页
    4.3 粒子在正弦流道内PVP溶液中的粘弹性聚焦机理研究第64-73页
        4.3.1 对称正弦流道内粒子聚焦的流速调控机制第64-65页
        4.3.2 沿正弦流道流程方向的迁移聚焦规律第65-66页
        4.3.3 牛顿流体与粘弹性流体对粒子迁移聚焦调控作用的比较第66-68页
        4.3.4 对称正弦流道内粒子尺寸对聚焦效果的调控作用第68-69页
        4.3.5 溶液流变学特性对迁移聚焦效果的影响第69-70页
        4.3.6 正弦流道与直流道内粒子粘弹性聚焦现象的对比第70-71页
        4.3.7 对称正弦流道内圆弧半径对聚焦效果的调控作用第71-72页
        4.3.8 对称正弦流道与非对称正弦流道的比较第72-73页
    4.4 粒子在弯流道HA溶液内的迁移聚焦规律第73-77页
        4.4.1 方波正弦流道和圆弧正弦流道对粒子聚焦效果的改善第73-75页
        4.4.2 圆弧正弦流道内粒子直径的影响规律第75页
        4.4.3 粒子在螺旋流道HA溶液内的迁移聚焦规律第75-77页
        4.4.4 五种100μm宽流道内粒子聚焦特性的对比第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80页
第五章 粘弹性聚焦在细胞操控和粒子分选方面的应用第80-98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红细胞的粘弹性聚焦实验第80-82页
        5.2.1 样品溶液的配制第80-81页
        5.2.2 粘弹性聚焦实验过程与结果第81-82页
    5.3 白细胞的粘弹性聚焦实验第82-85页
        5.3.1 从原血中提取白细胞的流程第82-83页
        5.3.2 白细胞的粘弹性聚焦现象第83-85页
    5.4 癌细胞MCF-7的粘弹性聚焦实验第85-87页
        5.4.1 癌细胞的培养与转移第85-86页
        5.4.2 癌细胞的粘弹性聚焦实验及活性表征第86-87页
    5.5 基于横向迁移速度不同的粒子分选第87-95页
        5.5.1 芯片结构设计与粒子分离原理第87-88页
        5.5.2 混合粒子沿一级芯片共迁移聚焦的过程第88-89页
        5.5.3 基于横向迁移速度差异的粒子分选预实验第89-91页
        5.5.4 二级芯片的迁移长度对粒子分离效果的影响第91-93页
        5.5.5 二级芯片出口宽度比的优化设计第93-94页
        5.5.6 二级芯片宽度对粒子分离效果的影响第94-95页
    5.6 本章小节第95-98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98-104页
    6.1 总结第98-100页
        6.1.1 本文总结第98-99页
        6.1.2 创新之处第99-100页
    6.2 展望第100-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作者简介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凝土重力坝动力响应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
下一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常见腐蚀离子在掺杂铬的铁表面上的吸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