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第8页 |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第8-9页 |
·嵌入式处理器 | 第8页 |
·嵌入式外围设备 | 第8-9页 |
·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9页 |
·用户应用程序 | 第9页 |
·Boot Loader | 第9页 |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第9-10页 |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0-11页 |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 第11页 |
·课题来源及出发点 | 第11页 |
·研究任务及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开发平台及开发环境的建立 | 第13-23页 |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 第13页 |
·开发平台介绍 | 第13-14页 |
·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14-19页 |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择 | 第15-16页 |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第16-18页 |
·Boot Loader的选择 | 第18页 |
·图形用户界面GUI的选择 | 第18-19页 |
·开发环境的建立 | 第19-21页 |
·GCC交叉编译技术 | 第19页 |
·基本交叉编译环境设置 | 第19-20页 |
·NFS服务的实现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三章 BOOT LOADER与LINUX内核的配置与编译系统研究 | 第23-46页 |
·嵌入式系统核心软件部分的分析意义 | 第23页 |
·BOOTLOADER的源码分析 | 第23-36页 |
·VIVI的目录结构 | 第23-24页 |
·VIVI的Stage1分析 | 第24-30页 |
·VIVI的Stage2分析 | 第30-36页 |
·嵌入式LINUX内核的配置与编译系统研究 | 第36-46页 |
·配置系统分析 | 第36-38页 |
·Linux内核的编译系统分析 | 第38-40页 |
·配置、编译Linux内核的步骤 | 第40-46页 |
第四章 触摸屏接口设计及其驱动开发 | 第46-58页 |
·触摸屏概述 | 第46页 |
·电阻式触摸屏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46-48页 |
·嵌入式处理器上触摸屏接口的扩展 | 第48-51页 |
·触摸屏驱动程序的体系结构 | 第51-52页 |
·触摸屏的LINUX驱动程序分析 | 第52-55页 |
·触摸屏驱动测试程序 | 第55页 |
·触摸屏的校准方法 | 第55-58页 |
第五章 基于QT/E的图形用户界面的开发与移植 | 第58-67页 |
·图形用户界面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 第58页 |
·各种图形用户界面的比较 | 第58-59页 |
·QT/E的分析 | 第59-61页 |
·QT/E底层图形引擎机制 | 第59-60页 |
·QT/E的事件驱动基础 | 第60页 |
·QT/E的发布方式 | 第60页 |
·QT/E编程的核心机制 | 第60-61页 |
·QTOPIA介绍 | 第61页 |
·QT/E及QTOPIA的开发移植 | 第61-65页 |
·QT/E、Qtopia的移植步骤 | 第61页 |
·QT/E、Qtopia的编译 | 第61-65页 |
·为QT/E添加触摸屏驱动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