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引言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0页 |
·针叶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农杆菌介导针叶树的遗传转化 | 第10-14页 |
·菌株类型 | 第11页 |
·最佳受体材料的选择 | 第11-12页 |
·促进 Vir 基因的活化 | 第12-13页 |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 | 第13-14页 |
·基因枪介导针叶树的遗传转化 | 第14-15页 |
·其它方法 | 第15页 |
·报告基因 | 第15-16页 |
·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 | 第15页 |
·NPT-II 基因 | 第15页 |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 第15-16页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及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16-17页 |
·PCR 检测 | 第16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16页 |
·PCR-Southern 杂交 | 第16-17页 |
·外源基因的遗传、表达与调控 | 第17-19页 |
·插入位点数和拷贝数 | 第17页 |
·增强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17-18页 |
·转基因沉默及其克服策略 | 第18页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的遗传 | 第18-19页 |
·落叶松遗传转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19页 |
·甜菜碱与植物抗逆 | 第19-21页 |
·甜菜碱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 | 第20-21页 |
·胆碱单加氧酶基因 | 第20-21页 |
·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 | 第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2-3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2-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试剂和设备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8页 |
·菌株培养 | 第23-24页 |
·抗生素使用种类和浓度的确定 | 第24页 |
·转化方法和步骤 | 第24-25页 |
·转化体的筛选与植株再生 | 第25页 |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25-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选择压对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工程菌液的制备 | 第29页 |
·脱菌抗生素种类和浓度的确定 | 第29-30页 |
·预处理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诱导物 AS 和 CA 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表面活性剂 Tween-20 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3页 |
·脱菌方式对抗性愈伤组织形成与分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细胞系的转化效果 | 第34-35页 |
·转化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35页 |
·转化植株的 Southern 检测 | 第35页 |
·小节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基因枪介导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8-4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质粒 | 第38页 |
·培养基 | 第38页 |
·试剂和耗材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42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与纯化 | 第38-40页 |
·基因枪转化 | 第40-42页 |
·转化体的筛选与植株再生 | 第42页 |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基因枪转化时轰击参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3页 |
·小节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48页 |
·农杆菌介导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44-46页 |
·抗生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胚性愈伤组织生理状态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诱导物 AS 和 CA 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农杆菌接种强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基因枪介导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论文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图版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