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与范畴 | 第10页 |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 第10-11页 |
·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 | 第11-12页 |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 | 第12-16页 |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具体理论 | 第14-15页 |
·林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对植被恢复测度指标与评价方法的评价与展望 | 第17-18页 |
3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8-21页 |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 第18-20页 |
·太子山自然保护区 | 第20-21页 |
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样地设置 | 第22页 |
·群落调查 | 第22-23页 |
·群落结构计算方法 | 第23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 | 第23-25页 |
·种群大小级结构 | 第25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5-27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27-28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8-52页 |
·林型尺度森林植被恢复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1页 |
·指标筛选的原则与目标 | 第28-29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0页 |
·各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第30-31页 |
·各指标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31-41页 |
·不同林龄、不同恢复模式下样地群落平均高度和高度结构的变化 | 第31-35页 |
·不同林龄、不同恢复模式下样地群落平均胸径和胸径结构的变化 | 第35-39页 |
·不同林龄、不同恢复模式下样地群落不同层次盖度的变化 | 第39-40页 |
·不同林龄、不同恢复模式下样地生物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 第41-45页 |
·不同林龄、不同恢复模式下样地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 第42-44页 |
·不同林龄、不同恢复模式下样地Shannon-Wiener 指数的变化 | 第44-45页 |
·森林植被恢复评价方法研究 | 第45-49页 |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45页 |
·森林植被恢复程度的评价步骤 | 第45-49页 |
·关联度分级 | 第49页 |
·莲花山、太子山林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对策 | 第49-52页 |
·莲花山、太子山林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途径 | 第49-51页 |
·莲花山、太子山林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相关技术 | 第51-52页 |
6 结论 | 第52-53页 |
7 讨论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