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香蕉特点和地理分布 | 第9-10页 |
·香蕉病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侵染性病害 | 第10-14页 |
·病毒病 | 第10-11页 |
·真菌病害 | 第11-13页 |
·细菌病害 | 第13-14页 |
·线虫病 | 第14页 |
·非侵染性病害 | 第14页 |
·香蕉病害的防治 | 第14-16页 |
·香蕉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本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 海南香蕉主要真菌病害病原鉴定 | 第18-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调查地点和对象 | 第18页 |
·材料 | 第18-19页 |
·供接种的材料 | 第18页 |
·培养基 | 第18-19页 |
·方法 | 第19-21页 |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 第19页 |
·症状观察和描述 | 第19页 |
·室内分离培养 | 第19-20页 |
·分离物的纯化 | 第20页 |
·摄影 | 第20页 |
·分离物的柯赫准则验证 | 第20-21页 |
·病原菌的种类鉴定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3页 |
·香蕉枯萎病 | 第22页 |
·炭疽病 | 第22-23页 |
·交链孢霉叶斑病 | 第23页 |
·暗双孢叶斑病 | 第23-24页 |
·弯孢霉叶斑病 | 第24-25页 |
·褐缘灰斑病 | 第25-26页 |
·小窦氏菌叶斑病 | 第26页 |
·黑星病 | 第26页 |
·软腐病 | 第26-27页 |
·叶瘟病 | 第27页 |
·镰刀菌冠腐病 | 第27-28页 |
·芽枝霉叶斑病 | 第28页 |
·曲霉病 | 第28-29页 |
·棒孢菌叶斑病 | 第29页 |
·黑孢霉叶斑病 | 第29-33页 |
·海南香蕉主要真菌病害病原鉴定小结 | 第33-34页 |
3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4-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供试菌株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35页 |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页 |
·pH 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页 |
·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6页 |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6页 |
·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36页 |
·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温度对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39页 |
·pH 对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40页 |
·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1页 |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1-42页 |
·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4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 第43-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供试菌种 | 第43页 |
·供试药剂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杀菌剂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的 EC_(50)值比较 | 第44页 |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比较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5 讨论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