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控域的网络攻击追踪技术研究
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9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8-14页 |
·网络安全现状 | 第8-11页 |
·动态网络安全模型 | 第11-12页 |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 第12-14页 |
·追踪在主动防御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4页 |
·网络攻击追踪 | 第14-17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网络攻击追踪技术分析 | 第19-25页 |
·伪造IP攻击追踪方法 | 第19-21页 |
·反应式追踪 | 第20页 |
·主动式追踪 | 第20-21页 |
·间接攻击追踪方法 | 第21-23页 |
·基于主机的攻击源追踪 | 第21-22页 |
·基于网络的攻击源追踪 | 第22-23页 |
·算法性能分析 | 第23页 |
·论文研究切入点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可控域的网络攻击追踪技术框架 | 第25-42页 |
·分布式追踪系统组织架构 | 第25-26页 |
·多级监测粒度自适应调整机制 | 第26-30页 |
·多级监测粒度自适应调整的目的 | 第26-27页 |
·多级监测粒度自适应调整的定义 | 第27页 |
·多级自适应监测算法设计 | 第27-30页 |
·双层聚生协同网络攻击追踪机制 | 第30-35页 |
·双层聚生协同追踪的目的 | 第30页 |
·两类协同追踪的定义 | 第30-31页 |
·域内代理协同追踪 | 第31-33页 |
·边界代理协同追踪 | 第33-35页 |
·单域内的攻击追踪 | 第35-39页 |
·攻击追踪过程描述 | 第35-37页 |
·攻击路径构造算法 | 第37-39页 |
·多级域内的攻击追踪 | 第39-41页 |
·多级域内追踪问题分析 | 第39-41页 |
·多级域内追踪过程描述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网络攻击追踪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2-61页 |
·监控代理 | 第42-47页 |
·报文监听模块 | 第43-46页 |
·日志模块 | 第46-47页 |
·控制中心 | 第47-51页 |
·数据融合模块 | 第49-50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50-51页 |
·安全通信机制 | 第51-52页 |
·追踪原型系统特点分析 | 第52-53页 |
·网络攻击追踪实验 | 第53-60页 |
·测试目的 | 第53页 |
·测试环境 | 第53页 |
·相关知识 | 第53-54页 |
·测试内容 | 第54-55页 |
·测试过程 | 第55-60页 |
·测试数据和结果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总结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