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22页 |
·土壤退化研究及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土壤结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土壤质量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2-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吉林省黑土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38页 |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述 | 第26-30页 |
·黑土的分布 | 第26-28页 |
·吉林省黑土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8-30页 |
·采样点描述 | 第30-38页 |
·采样点分布 | 第30-31页 |
·采样点描述 | 第31-38页 |
第三章 吉林省黑土的基本性质研究 | 第38-58页 |
·吉林省黑土的物质组成 | 第38-43页 |
·粒度成分 | 第38-40页 |
·全土矿物成分 | 第40-43页 |
·吉林省黑土的养分特征 | 第43-49页 |
·氮元素 | 第43页 |
·磷元素 | 第43-44页 |
·钾元素 | 第44-45页 |
·有机质 | 第45-46页 |
·腐殖质组成 | 第46-49页 |
·吉林省黑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49-53页 |
·容重 | 第49-50页 |
·酸碱度与交换性能 | 第50-52页 |
·比表面积 | 第52-53页 |
·吉林省黑土基本性质的相互关系 | 第53-56页 |
·比表面积与粘粒、腐殖质的相关 | 第53-55页 |
·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 | 第55页 |
·腐殖质与粒度成分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吉林省黑土结构特征研究 | 第58-92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吉林省黑土微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研究 | 第59-71页 |
·微团聚体组成特征 | 第59-66页 |
·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 | 第66-71页 |
·吉林省黑土微观结构特征研究 | 第71-90页 |
·制备样品和微观信息提取 | 第72-73页 |
·扫描电镜(SEM)微观结构图像及特征描述 | 第73-81页 |
·微观结构定量研究 | 第81-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吉林省黑土结构分形特征及结构综合评价研究 | 第92-138页 |
·吉林省黑土结构分形特征研究 | 第92-107页 |
·分形理论概述 | 第92-94页 |
·土壤微观结构的自相似性 | 第94-95页 |
·粒度成分的分形特征研究 | 第95-101页 |
·微观孔隙的分形特征研究 | 第101-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灰色模糊聚类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07-116页 |
·引言 | 第107-108页 |
·灰色模糊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08-113页 |
·灰色模糊聚类分析的建模过程 | 第113-116页 |
·吉林省黑土结构综合评价参数的确定 | 第116-118页 |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的研究 | 第118-128页 |
·引言 | 第118-119页 |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 第119-121页 |
·确定黑土结构综合评价参数的权重系数 | 第121-128页 |
·基于灰色模糊聚类分析的黑土结构综合评价研究 | 第128-133页 |
·基于灰色模糊聚类分析的黑土结构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33-138页 |
·基于灰色模糊聚类分析的结构综合评价结果 | 第133-134页 |
·黑土结构综合评价与单项养分参数评价对比 | 第134-135页 |
·小结 | 第135-138页 |
第六章 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 第138-174页 |
·引言 | 第138-139页 |
·吉林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参数的确定与分级标准 | 第139-147页 |
·确定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参数的原则 | 第139-141页 |
·黑土肥力质量评价体系分析与建立 | 第141-145页 |
·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参数的分级标准 | 第145-147页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参数的权重 | 第147-153页 |
·基于模糊数学的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 第153-162页 |
·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 | 第154-157页 |
·基于模糊数学的黑土肥力质量评价研究 | 第157-160页 |
·基于模糊数学的吉林黑土肥力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60-162页 |
·基于可拓学的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 第162-170页 |
·可拓学的基本理论 | 第162-164页 |
·基于可拓学的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研究 | 第164-169页 |
·基于可拓学的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结果 | 第169-170页 |
·对比与讨论 | 第170-172页 |
·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七章 黑土结构退化的机理研究 | 第174-190页 |
·引言 | 第174页 |
·集粒的团聚机制 | 第174-175页 |
·黑土结构退化的微观机理分析 | 第175-185页 |
·结构类型与结构单元体特征 | 第176-179页 |
·孔隙特征 | 第179-182页 |
·连结类型 | 第182-184页 |
·小结 | 第184-185页 |
·黑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结构退化的机理分析 | 第185-189页 |
·颗粒组成影响黑土结构退化的机理分析 | 第185-186页 |
·有机质和腐殖质影响黑土结构退化的机理分析 | 第186-188页 |
·化学性质影响黑土结构退化的机理分析 | 第188-189页 |
·小结 | 第189-190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90-196页 |
·结论 | 第190-194页 |
·下一步研究设想及建议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5页 |
致谢 | 第205-206页 |
中文摘要 | 第206-209页 |
英文摘要 | 第209-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