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1页 |
| ·课题背景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 ·实践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8-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 第11-24页 |
|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1-14页 |
| ·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基石 | 第11-12页 |
|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 第12页 |
| ·劳动是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 | 第12-13页 |
|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 | 第13-14页 |
| ·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 第14-16页 |
| ·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 | 第14-15页 |
|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 第15页 |
| ·共产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 第15-16页 |
| ·科技、环境、生产力的关系 | 第16-18页 |
| ·关于自然生产力的思想 | 第16-17页 |
|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 | 第17-18页 |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现当代中国的发展 | 第18-21页 |
| ·关于人口发展的思想 | 第19-20页 |
| ·关于节约资源的思想 | 第20页 |
|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 第20-21页 |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 第21-22页 |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 第21-22页 |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前提 | 第22页 |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依据和内涵 | 第24-34页 |
|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 第24-29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 第24-26页 |
| ·西方"和谐"思想的借鉴 | 第26-27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27-28页 |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 第28-29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29-30页 |
| ·和谐社会的一般规定 | 第29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第29-30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 第30-32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 | 第30-31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31-32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 第34-46页 |
| ·以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理论指导社会生产力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4-36页 |
|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第34-35页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 第35页 |
|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35-36页 |
|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推动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6-38页 |
|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 第36-37页 |
| ·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 第37页 |
| ·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 | 第37-38页 |
|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8-45页 |
| ·建立人口高素质型社会 | 第38-41页 |
|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 第41-43页 |
|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