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稳私权的侵权认定与法律保护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一) "死亡博客案"案情介绍 | 第14页 |
(二) 案例评析 | 第14-16页 |
二、隐私权与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一) 隐私权的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1、隐私权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页 |
2、隐私权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基本理论 | 第17-20页 |
1、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概念 | 第17-18页 |
2、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特征 | 第18-19页 |
3、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内容 | 第19-20页 |
三、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侵权行为的认定 | 第20-25页 |
(一)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0-21页 |
(二) 侵权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1-22页 |
1、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2、原因分析 | 第21-22页 |
(三) 《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 | 第22-25页 |
1、网络侵权的主体 | 第22-23页 |
2、网络侵权的责任承担 | 第23页 |
3、整理与分析 | 第23-25页 |
四、我国对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 第25-30页 |
(一) 一般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第25-27页 |
1、《宪法》的规定 | 第25页 |
2、基本法的规定 | 第25-26页 |
3、其他规定 | 第26-27页 |
(二)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 第27-30页 |
1、法律法规的保护 | 第27-28页 |
2、行业自律的现状 | 第28页 |
3、缺陷与不足 | 第28-30页 |
五、完善我国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 第30-33页 |
(一) 以立法保护为核心 | 第30页 |
(二) 选择合理的保护模式 | 第30-31页 |
(三) 完善网络身份识别系统 | 第31页 |
(四) 增强公民个人信息管理意识 | 第31-32页 |
(五) 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