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序言 | 第11-19页 |
一、选题的范围和意义 | 第11-14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开埠前的沙市 | 第19-33页 |
一、沙市的自然环境与港口经济 | 第19-22页 |
二、城市格局与社会群体 | 第22-33页 |
(一) 城市格局 | 第23-28页 |
(二) 城市阶层与群体 | 第28-33页 |
第二章 沙市开埠与码头经济带的形成 | 第33-50页 |
一、马关条约与沙市开埠 | 第33-38页 |
(一) 沙市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 第33-35页 |
(二) 为何日本“看中”沙市 | 第35-38页 |
二、开埠后码头贸易量激增 | 第38-41页 |
三、码头经济的带动效应 | 第41-50页 |
(一) 货物代理机构—洋行的设立 | 第41-43页 |
(二) 货物运输机构—轮船运输业的出现 | 第43-47页 |
(三) 轮船运输服务设施的完善—海关、报关行、修理船舶机械的工厂 | 第47-50页 |
第三章 沙市开埠与棉织业的发展 | 第50-64页 |
一、繁忙的棉花贸易 | 第50-53页 |
二、棉织业的变化 | 第53-64页 |
(一) 洋纱洋布大量输入 | 第53-56页 |
(二) 棉花业产业链的形成 | 第56-59页 |
(三) 出口市场的变化 | 第59-64页 |
第四章 沙市开埠后城市格局和社会阶层的变化 | 第64-76页 |
一、城市格局 | 第64-70页 |
(一) 旧有行业的变化 | 第64-66页 |
(二) 新出现的机构 | 第66-70页 |
二、社会阶层的变化 | 第70-76页 |
(一) 商人实力上升 | 第70-73页 |
(二) 商会取代十三帮 | 第73-74页 |
(三) 其他社会阶层的变化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关于沙市开埠的思考 | 第76-83页 |
一、开埠对沙市的影响 | 第76-79页 |
二、沙市开埠对长江中游政治经济的深远影响 | 第79-83页 |
后记 | 第83-87页 |
附参考书及论文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