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8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1 蓝藻的遗传学背景 | 第14-20页 |
·蓝藻遗传转移系统的建立 | 第14-16页 |
·蓝藻的诱变方法和突变株的分离 | 第16-17页 |
·蓝藻中的报告基因 | 第17-18页 |
·蓝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 集胞藻PCC6803 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第20-23页 |
·集胞藻PCC6803 的转录组学研究 | 第20-21页 |
·集胞藻PCC6803 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1-23页 |
3 蓝藻类囊体膜的结构和功能 | 第23-26页 |
4 类囊体膜的发生机制 | 第26-33页 |
·类囊体膜在结构上是独立的吗? | 第26-27页 |
·蓝藻类囊体膜的发生—类囊体膜起源于质膜理论 | 第27-29页 |
·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发生—类囊体膜起源于叶绿体内层被膜理论 | 第29-30页 |
·Oxalp/Alb3/YidC 蛋白家族和类囊体膜发生的关系 | 第30-31页 |
·Vipp1 蛋白和类囊体膜发生的关系 | 第31-32页 |
·其它和类囊体膜发生有关的基因 | 第32-33页 |
5 内共生理论及内共生基因转移 | 第33-40页 |
·内共生理论 | 第33-35页 |
·内共生过程中的基因转移 | 第35-36页 |
·在内共生过程中基因转移的机制 | 第36-37页 |
·内共生过程中基因转移的频率 | 第37页 |
·叶绿体蛋白的转运 | 第37-40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总体设计 | 第40-42页 |
第二章 集胞藻PCC6803 铜离子诱导表达平台的构建 | 第42-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菌株(藻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43页 |
·蓝藻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43-44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44页 |
·集胞藻PCC6803 的转化 | 第44页 |
·LacZ 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48页 |
·含有Ω-P_(petE)-lacZ 片段的质粒的构建 | 第45-47页 |
·Ω-P_(petE)-lacZ 在集胞藻PCC6803 基因组中的整合 | 第47页 |
·P_(petE) 驱动的lacZ 在集胞藻PCC6803 中的诱导表达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集胞藻PCC6803 vipp1 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50-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6页 |
·藻株、培养条件及转化 | 第51-52页 |
·DNA 操作 | 第52-53页 |
·抗血清的制备 | 第53-54页 |
·蛋白质的免疫印迹 | 第54页 |
·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测定 | 第54-55页 |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55-56页 |
2 结果 | 第56-66页 |
·P_(petE)-vipp1 突变株的构建 | 第56-57页 |
·P_(petE)-vipp1 突变株的PCR 检测 | 第57-58页 |
·P_(petE)-vipp1 突变株在铜离子存在时的生长 | 第58页 |
·P_(petE)-vipp1 突变株在铜离子存在时细胞的显微结构 | 第58页 |
·Vipp1 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58-59页 |
·在P_(petE)-vipp1 突变株中vipp1 的表达由铜离子所诱导 | 第59-61页 |
·Vipp1 对于集胞藻PCC6803 的光合作用是必需的 | 第61-64页 |
·Vipp1 对于集胞藻PCC6803 的PSII 的光合电子传递链的功能是必需的 | 第64页 |
·Vipp1 对于集胞藻PCC6803 的色素含量以及细胞类囊体膜结构的维持有关 | 第64页 |
·Vipp1 对于集胞藻PCC6803 生命活动是必需的 | 第64-66页 |
3 讨论 | 第66-70页 |
第四章 集胞藻PCC6803 中未知功能保守基因的系统敲除 | 第70-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4页 |
·藻株、培养条件 | 第70-71页 |
·基因组序列及同源性分析 | 第71页 |
·DNA 操作 | 第71-73页 |
·PCR 产物的克隆 | 第73页 |
·集胞藻PCC6803 的转化 | 第73-74页 |
·突变株的筛选 | 第74页 |
·突变株的PCR 检测 | 第74页 |
2 结果 | 第74-81页 |
·集胞藻PCC6803 中高度保守的未知功能基因 | 第74-77页 |
·利用T 载体进行基因系统敲除 | 第77-79页 |
·突变株的PCR 检测 | 第79-81页 |
3 讨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114页 |
附录一 基因敲除所用引物 | 第114-119页 |
附录二 PCR 检测突变株基因分离情况的电泳图 | 第119-123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