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7页 |
| ·学术史回顾 | 第7-1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与特色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特色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正史编撰与历史地理学 | 第14-24页 |
| ·《元史·地理志》与历史地理学 | 第14-21页 |
| ·《元史·地理志》的成书 | 第14页 |
| ·元代地理概况 | 第14-16页 |
| ·城市地理 | 第16-18页 |
| ·地名及军事地理 | 第18页 |
| ·水利与屯田 | 第18-19页 |
| ·附录部分 | 第19页 |
| ·特点及其价值 | 第19-21页 |
| ·《元史·河渠志》与历史地理学 | 第21-24页 |
| ·其对元代河道状况的复原 | 第21-22页 |
| ·缺陷及其历史地理学价值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方志与地理学及历史地理学 | 第24-44页 |
| ·总志编撰与地理学及历史地理学 | 第24-34页 |
| ·明代官方总志编撰概述 | 第24-25页 |
|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及其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价值 | 第25-28页 |
| ·《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与地理学及历史地理学 | 第28-34页 |
| ·明代通志中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双重成就 | 第34-38页 |
| ·明代通志编撰概述 | 第34页 |
| ·明代通志的编纂理论及其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成就 | 第34-38页 |
| ·明代府、州、县志中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成就 | 第38-44页 |
| ·府州县志概述 | 第38页 |
| ·府州县志的编纂及其特点 | 第38-40页 |
| ·代表性的府州县志中所展现的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成就 | 第40-44页 |
| 第四章 其它文献中的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 | 第44-63页 |
| ·明代治黄专著中的治黄思想 | 第44-47页 |
| ·三部治黄水利专著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 第44页 |
| ·《问水集》及其对黄河"三善"规律的认识 | 第44-45页 |
| ·《治水筌蹄》及其对黄河泥沙问题的指出 | 第45-46页 |
| ·《河防一览》及其体现的明代治黄理论的最高水准 | 第46-47页 |
| ·王士性、徐霞客及胡应麟的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成就 | 第47-54页 |
| ·王士性及其学术成就 | 第47-50页 |
| ·徐霞客的代表性学术文献篇章 | 第50-53页 |
| ·《丹铅新录》对杨慎史地考据的批评 | 第53-54页 |
| ·郑和下西洋三书与《东西洋考》 | 第54-63页 |
| ·郑和下西洋三书概述 | 第54-55页 |
| ·三书所展现的明代域外地理学成就 | 第55-61页 |
| ·《东西洋考》中的历史地理学成就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明代历史地图学与地图学 | 第63-78页 |
| ·明代历史地图学成就 | 第63-72页 |
| ·明代历史地图学概述 | 第63页 |
| ·历史政区地图的代表 | 第63-64页 |
| ·历史城市地图的代表 | 第64-66页 |
| ·方志中的历史地图 | 第66-70页 |
| ·《古今形胜之图》的特色与缺陷 | 第70-72页 |
| ·明代地图学成就 | 第72-78页 |
| ·《广舆图》及其成就 | 第72-73页 |
| ·《郑和航海图》及其实用性特征 | 第73-74页 |
| ·以《九边图说》为代表的长城地图学成就 | 第74-78页 |
| 结语 | 第78-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1. 学术著作 | 第81-83页 |
| 2. 学术期刊 | 第83-84页 |
| 3. 学位论文 | 第84-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