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硫酸酯多糖的合成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8页 |
一、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一) 多糖的提取 | 第8-9页 |
(二) 多糖的分离 | 第9页 |
(三) 多糖的纯化 | 第9-10页 |
(四)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0-11页 |
二、黄芪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黄芪多糖的成分 | 第11-12页 |
(二) 黄芪多糖的提取 | 第12-13页 |
三、硫酸酯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四、硫酸酯多糖的获得途径 | 第14-15页 |
(一) 从天然产物中提取 | 第14页 |
(二) 化学合成 | 第14-15页 |
五、硫酸酯多糖的结构表征 | 第15页 |
六、硫酸酯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5-17页 |
七、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黄芪多糖Ⅱ的提取 | 第18-28页 |
一、实验部分 | 第18-20页 |
(一)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二) 试剂 | 第18页 |
(三) 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四) 标准溶液与标准曲线 | 第19页 |
(五) 黄芪多糖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六)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多糖分子量 | 第19-20页 |
二、结果与讨论 | 第20-26页 |
(一) 提取方法 | 第20页 |
(二) 提取条件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20-22页 |
(三) 多糖显色反应 | 第22页 |
(四) 工作曲线回归方程 | 第22-23页 |
(五) 黄芪多糖的总糖含量 | 第23页 |
(六)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黄芪多糖分子量的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七) 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 第24-26页 |
(八) 水提醇沉法与水提超滤法的比较 | 第26页 |
(九) 其他强化方法 | 第26页 |
三、小结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黄芪硫酸酯多糖的合成及最佳合成条件研究 | 第28-33页 |
一、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一)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二) 试剂 | 第28页 |
(三) 黄芪硫酸酯多糖的合成 | 第28页 |
(四) 硫取代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五) 正交实验 | 第29页 |
二、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一) 黄芪硫酸酯多糖的合成机理 | 第29页 |
(二) 黄芪硫酸酯多糖的合成 | 第29页 |
(三) 硫取代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四) 正交实验 | 第30-31页 |
(五) 反应条件 | 第31-32页 |
(六) 合成周期 | 第32页 |
三、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黄芪硫酸酯多糖的结构表征 | 第33-39页 |
一、实验部分 | 第33页 |
(一) 仪器 | 第33页 |
(二) 试剂 | 第33页 |
(三)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33页 |
(四) 紫外光谱法 | 第33页 |
(五) 红外光谱法 | 第33页 |
(六) 核磁共振碳谱法 | 第33页 |
二、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一)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33-35页 |
(二) 紫外光谱法 | 第35页 |
(三) 红外光谱法 | 第35-37页 |
(四) 核磁共振碳谱法 | 第37-38页 |
三、小结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