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23页 |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发展概况 | 第8-9页 |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研制的关键技术 | 第12-13页 |
·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燃烧学技术的发展 | 第13-15页 |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 第13-14页 |
·计算燃烧学的发展 | 第14-15页 |
·补燃室燃烧流场数值模拟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外(包括中国台湾)补燃室数值模拟的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补燃室数值模拟的现状 | 第18-20页 |
·补燃室中气凝两相燃烧流场数值模拟的意义 | 第20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3页 |
2 金属粒子的燃烧 | 第23-37页 |
·研究金属凝相颗粒燃烧和掺混的意义和现状 | 第23页 |
·贫氧推进剂的主要种类及性能 | 第23-26页 |
·贫氧推进剂的分类 | 第23-24页 |
·铝镁贫氧推进剂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铝粉和镁粉对贫氧推进剂的作用 | 第25-26页 |
·铝镁等轻金属燃烧的理论和进展 | 第26-29页 |
·蒸气相扩散燃烧机理 | 第29-31页 |
·薄火焰模型 | 第29-30页 |
·扩散火焰模型 | 第30-31页 |
·多相机理与复合机理 | 第31-32页 |
·多相机理 | 第32页 |
·复合机理 | 第32页 |
·动力控制机理 | 第32-35页 |
·铝的燃烧过程及其数理模型 | 第35-37页 |
3 气粒两相燃烧的数值方法 | 第37-51页 |
·固冲发动机补燃室流场简化假设 | 第37页 |
·两相流及其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单流体模型 | 第38页 |
·小滑移模型 | 第38-39页 |
·双流体模型 | 第39页 |
·颗粒轨道模型 | 第39页 |
·湍流流动模型 | 第39-42页 |
·湍流燃烧模型 | 第42-43页 |
·FLUENT软件中两相流的处理 | 第43-44页 |
·离散相模型 | 第43页 |
·多相流模型 | 第43-44页 |
·非预混平衡化学反应的模拟方法 | 第44-48页 |
·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 第45-46页 |
·单一混合分数法 | 第46页 |
·二混合分数法 | 第46-47页 |
·离散相粒子的入射方式 | 第47-48页 |
·离散相粒子的径粒分布 | 第48页 |
·边界条件与流场的初始化 | 第48-50页 |
·边界条件 | 第48-49页 |
·流场的初始化 | 第49-50页 |
·本课题的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4 固冲压发动机补燃室气粒两相燃烧流场数值模拟 | 第51-88页 |
·物理模型及计算方案 | 第52-53页 |
·液滴的传质与传热 | 第53-56页 |
·补燃室内流场状态参数的分布 | 第56-67页 |
·颗粒轨迹运动分析 | 第67-68页 |
·不同空燃比下颗粒的轨迹 | 第67页 |
·不同粒径下颗粒的轨迹 | 第67-68页 |
·不同空域下颗粒的轨迹 | 第68页 |
·不同金属粉末含量时的轨迹 | 第68页 |
·燃烧效率分析的方法 | 第68-69页 |
·不同粒径对燃烧的影响 | 第69-73页 |
·不同粒径对流场的影响 | 第69-72页 |
·不同粒径对颗粒燃烧效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不同空燃比的影响 | 第73-78页 |
·不同空燃比对补燃室流场参数的影响 | 第73-77页 |
·颗粒燃烧效率与空燃比的关系 | 第77-78页 |
·一次燃烧产物中燃料配比的影响 | 第78-82页 |
·金属粉末的含量对流场参数的影响 | 第78-81页 |
·金属颗粒的含量对燃烧效率的影响 | 第81-82页 |
·空域变化的影响 | 第82-86页 |
·空域变化对流场的影响 | 第82-86页 |
·空域变化对燃烧效率的影响 | 第86页 |
·补燃室长度对燃烧效率的影响 | 第86-8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