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有粘合力(凝聚性)土与地基论文

饱和黏土循环剪切特性与软化变形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1 绪论第16-38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18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发展动态第18-35页
     ·实验设备与黏土试样第18-22页
       ·波浪荷载特征与室内实验设备的发展第18-20页
       ·原状黏土与人工制备黏土试样第20-22页
     ·土的动力特性第22-29页
       ·土的动力特性参数第22-25页
       ·土的循环软化特性第25-28页
       ·土的动力破坏标准第28-29页
     ·土的本构模型第29-34页
       ·土的静力本构模型第29-33页
       ·土的动力本构模型第33-34页
     ·新型基础型式的稳定性数值分析第34-35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35-38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5-3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2 黏土试样制备技术的改进及试验概况第38-50页
   ·引言第38页
   ·黏土试样制备技术的改进第38-42页
     ·目前使用的黏土制样技术第39页
     ·改进的黏土制样技术第39-42页
       ·制样设备与工作机理第39-40页
       ·制样过程与方法第40-41页
       ·制样过程中样品含水量的估计第41页
       ·制样效果第41-42页
   ·试验设备第42-45页
     ·试验设备功能简介第42-44页
     ·技术参数指标第44-45页
   ·试验条件第45-50页
     ·试验土样第45页
     ·试样尺寸与安装第45-46页
     ·试样的应力状态第46-47页
     ·试样体的平均应力与平均应变及其参数确定第47-50页
3 饱和黏土的单调剪切特性与双曲线模型第50-64页
   ·引言第50-51页
   ·试验方法与试验条件第51页
   ·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单调试验特性第51-55页
     ·应力-应变关系特性第51-53页
     ·强度与孔隙水压力发展特性第53-55页
   ·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单调试验特性第55-58页
     ·应力-应变关系特性第55-56页
     ·强度特性第56-58页
   ·非线性双曲线本构模型第58-63页
     ·破坏比的试验确定第59-60页
     ·初始模量与泊松比的确定第60-61页
     ·双曲线应力-应变模型第61页
     ·双曲线模型的试验验证第61-63页
   ·小结第63-64页
4 饱和黏土的循环剪切特性及应变破坏标准第64-88页
   ·引言第64-65页
   ·饱和黏土分级加载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第65-77页
     ·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定义第65-66页
     ·分级加载历史对动力特性的影响第66-69页
       ·试样分组与加载级别第66页
       ·分级与单级加载的应力-应变滞回圈第66页
       ·分级与单级加载的骨干曲线第66-68页
       ·分级与单级加载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第68-69页
     ·初始剪应力对动力特性的影响第69-72页
       ·初始剪应力对应力-应变滞回圈的影响第70页
       ·初始剪应力对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影响第70-72页
     ·循环应力耦合对动力特性的影响第72-77页
       ·耦合循环应力的加载模式第72-74页
       ·循环应力耦合对滞回圈的影响第74-77页
       ·循环应力耦合对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影响第77页
   ·饱和黏土循环变形特性与应变破坏标准第77-86页
     ·循环应力路径与加载模式第77页
     ·循环剪切变形特性第77-82页
       ·应力-应变关系特性第77-80页
       ·单向总变形的组成分量及其算式第80-82页
     ·孔隙水压力发展特性第82页
     ·综合应变与应变破坏标准第82-86页
   ·小结第86-88页
5 饱和黏土的循环强度特性及其简便确定方法第88-98页
   ·引言第88-89页
   ·试验条件第89页
   ·循环剪切强度第89-92页
     ·波浪荷载作用下土体中应力条件第89-91页
     ·循环剪切强度的定义第91-92页
   ·归一化循环剪切强度及其存在的问题第92-95页
   ·消除速率效应的归一化方法及其算式第95-96页
   ·循环强度的简便确定方法第96-97页
   ·小结第97-98页
6 饱和黏土的循环蠕变特性与软化变形计算模型第98-112页
   ·引言第98-99页
   ·试验条件的确定第99-101页
     ·海洋平台地基变形过程的简化模式第99页
     ·黏土的残余应变经验模式第99-100页
     ·试验条件第100-101页
   ·循环蠕变特性第101-104页
     ·应力-应变关系的循环蠕变特性第101-103页
     ·循环蠕变特性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第103-104页
   ·循环软化总变形的计算模式第104-111页
     ·循环蠕变的计算模式第104-108页
       ·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第104-105页
       ·循环蠕变的经验关系与计算模式第105页
       ·循环蠕变参数的试验确定方法第105-108页
     ·循环软化总变形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08-110页
     ·模型预测与验证第110-111页
   ·小结第111-112页
7 计算模型的数值实施与地基变形的有限元分析第112-134页
   ·引言第112-113页
   ·计算模型的有限元实施第113-119页
     ·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单元的应力状态分析第113页
     ·ADINA自定义材料的开发环境及其工作流程第113-115页
     ·计算模型的二次开发过程第115-119页
       ·非线性弹性材料模型的二次开发第115-116页
       ·蠕变材料模型的二次开发第116-118页
       ·循环软化总变形的计算步骤第118-119页
   ·吸力式沉箱地基的承载力与变形分析第119-133页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19-120页
     ·吸力式沉箱基础的单调承载力第120-124页
       ·竖向单调承载力第120-122页
       ·水平向单调承载力第122-124页
     ·吸力式沉箱基础地基循环软化变形分析第124-133页
       ·竖向循环软化总变形第124-131页
       ·水平向循环软化总变形第131-133页
   ·小结第133-13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34-139页
   ·主要结论第134-137页
   ·展望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8页
创新点摘要第148-149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9-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
下一篇:中国北方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