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相关的概念定义 | 第13-14页 |
·典型方法比较和分析 | 第14-21页 |
·支持工具 | 第21-23页 |
·软件体系结构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23-24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39页 |
·软件体系结构 | 第27-33页 |
·软件体系结构定义 | 第27-29页 |
·软件体系结构建模过程 | 第29-30页 |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方法 | 第30-33页 |
·软件适应性 | 第33-35页 |
·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 | 第35-38页 |
·典型研究 | 第35-36页 |
·相关技术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建模方法 | 第39-58页 |
·软件需求工程方法 | 第39-42页 |
·用例驱动的需求工程方法 | 第39-41页 |
·特征驱动的需求工程方法 | 第41页 |
·目标驱动的需求工程方法 | 第41-42页 |
·基于概念属性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需求目标描述与识别方法 | 第42-49页 |
·目标层次结构 | 第43页 |
·目标的概念属性结构模型 | 第43-47页 |
·目标的描述与识别 | 第47-49页 |
·目标驱动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建模方法 | 第49-57页 |
·体系结构描述图元符号体系 | 第50-51页 |
·基于图形语法的体系结构描述图形语法规则 | 第51-52页 |
·基于图形语法的体系结构生产规则 | 第52-54页 |
·目标驱动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建模过程框架 | 第54-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方法 | 第58-75页 |
·软件度量 | 第58-62页 |
·软件度量的发展 | 第58-59页 |
·软件质量度量方法 | 第59-62页 |
·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 | 第62-66页 |
·典型方法比较和分析 | 第62-63页 |
·GQM模型 | 第63-66页 |
·基于GQM的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方法 | 第66-74页 |
·面向过程的度量模型建模步骤 | 第66-70页 |
·引入数据项分层D和确认分层V | 第70-71页 |
·增加度量的结构化描述 | 第71-72页 |
·新的度量指标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评价方法 | 第75-87页 |
·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评价方法 | 第75-79页 |
·过程框架 | 第75-77页 |
·应用策略 | 第77-79页 |
·基于区间AHP和DEA的多个体系结构决策方法 | 第79-83页 |
·权重确定 | 第79-81页 |
·状态值排序 | 第81-82页 |
·最终排序 | 第82-83页 |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单个体系结构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 | 第83-86页 |
·单指标未确知测度 | 第84-85页 |
·权重确定 | 第85页 |
·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矩阵 | 第85-86页 |
·识别准则 | 第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应用研究 | 第87-99页 |
·应用研究 | 第87-96页 |
·应用案例描述 | 第87-88页 |
·目标的识别与描述 | 第88-89页 |
·目标驱动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建模 | 第89-90页 |
·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 | 第90-91页 |
·多个体系结构决策 | 第91-95页 |
·单个体系结构适应性综合评价 | 第95-9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99-100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9-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10-1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