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现状 | 第10-12页 | 
| ·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及技术关键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 第16-26页 | 
| ·核磁共振现象 | 第16-18页 | 
| ·NMR 信号的检测 | 第18-19页 | 
| ·弛豫时间及其测量 | 第19-21页 | 
| ·T_1 的测量 | 第19-20页 | 
| ·T_2 的测量 | 第20-21页 | 
| ·岩石中流体的核磁弛豫机理 | 第21-26页 | 
| ·表面弛豫 | 第22页 | 
| ·扩散机制 | 第22-23页 | 
| ·自由弛豫 | 第23-24页 | 
| ·岩石骨架固体的NMR 弛豫 | 第24页 | 
| ·岩石中的多指数弛豫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核磁共振弛豫信号的处理方法 | 第26-38页 | 
| ·岩石核磁共振信号的多指数特征 | 第26-27页 | 
| ·奇异值分解算法 | 第27-28页 | 
| ·变换反演算法 | 第28-29页 | 
| ·联合迭代重建算法 | 第29页 | 
| ·约束阻尼最小二乘反演算法 | 第29-34页 | 
| ·算法描述 | 第29-31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 ·算法对比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低孔低渗储层岩石核磁共振实验分析 | 第38-66页 | 
| ·实验样品 | 第38页 | 
| ·实验设备 | 第38-41页 | 
| ·实验内容 | 第41-42页 | 
| ·低孔低渗储层岩心核磁特性 | 第42-51页 | 
| ·饱和岩心T_2 谱形态特征 | 第42-44页 | 
| ·离心岩心T_2 谱形态特征 | 第44-45页 | 
| ·核磁共振孔隙度 | 第45-46页 | 
| ·核磁共振渗透率 | 第46-49页 | 
| ·应用实例 | 第49-51页 | 
| ·T_(2cutoff) 确定方法探索 | 第51-56页 | 
| ·离心法 | 第51页 | 
| ·统计法 | 第51-52页 | 
| ·低凹点法 | 第52页 | 
| ·正态分布法 | 第52-56页 | 
| ·T_2 分布与毛管压力曲线的转换 | 第56-62页 | 
| ·毛管压力曲线转换原理和方法 | 第56-58页 | 
| ·转换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 ·孔隙结构的定量分析 | 第59-62页 | 
| ·利用核磁共振资料提高低孔低渗储层饱和度模型的精度 | 第62-64页 | 
| ·孔隙结构对饱和度指数n 值的影响 | 第62-63页 | 
| ·T_(2g) 与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的关系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核磁共振高温高压实验 | 第66-71页 | 
| ·实验内容 | 第66页 | 
| ·自由水的NMR 弛豫温度特性 | 第66页 | 
| ·变压器油的NMR 弛豫温度特性 | 第66-67页 | 
| ·变压器油的NMR 弛豫压力特性 | 第67-69页 | 
| ·饱和水岩样的NMR 弛豫温度特性 | 第69-70页 | 
| ·高温高压实验建议 | 第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