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乡村绿色住区规划与设计初探--以关中新农村为例
| 论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绿色思潮 | 第8-9页 | 
| ·新农村运动 | 第9-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乡村现实矛盾 | 第10-12页 | 
| ·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框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关中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现实与问题 | 第17-37页 | 
| ·关中地区概况 | 第17-19页 | 
| ·关中地区自然概况 | 第17-18页 | 
|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19页 | 
| ·典型案例现状调查 | 第19-29页 | 
| ·周至县翠峰乡上宝玉村现况 | 第20-23页 | 
| ·周至县马召镇虎峪村现况 | 第23-25页 | 
| ·蓝田县汤峪镇高堡村现况 | 第25-27页 | 
| ·临潼区油槐镇余家村现况 | 第27-29页 | 
| ·问题归结 | 第29-34页 | 
| ·自然生态体系的忽视、扰动与破坏 | 第29-31页 | 
| ·建筑生活体系的混乱、矛盾与低效 | 第31-32页 | 
| ·社会经济体系的盲目、冲击与困境 | 第32-33页 | 
| ·文化遗存体系的毁坏、湮灭与变异 | 第33-34页 | 
| ·问题解析 | 第34-36页 | 
| ·外因——时代的要求与冲击 | 第34页 | 
| ·内因——乡村的本源与需求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绿色理论与技术的解读 | 第37-53页 | 
| ·绿色住区概念及其思想演进脉络 | 第37-39页 | 
| ·绿色住区思想演进脉络 | 第37-38页 | 
| ·绿色住区概念及其内涵 | 第38-39页 | 
| ·中国传统绿色思想及其应用途径 | 第39-44页 | 
| ·源远流长之"绿色"哲学 | 第39-41页 | 
| ·传统村落之"绿色"元素 | 第41-44页 | 
| ·绿色理论与关中乡村住区发展的结合点分析 | 第44-51页 | 
| ·绿色建筑理论与关中乡村住区发展的结合点 | 第44-45页 | 
| ·绿色住区理论与关中乡村住区发展的结合点 | 第45-50页 | 
| ·绿色社会理论与关中乡村住区发展的结合点 | 第50-51页 | 
| ·绿色技术及其在关中乡村应用的适宜性分析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关中绿色新农村规划思想与对策 | 第53-90页 | 
| ·绿色乡村住区概念及其内涵 | 第53-54页 | 
| ·新农村规划中的绿色指导原则 | 第54-56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54-55页 | 
| ·循环性原则 | 第55页 | 
| ·动态性原则 | 第55页 | 
| ·乡土性原则 | 第55页 | 
| ·政策引导原则 | 第55-56页 | 
| ·各体系可持续发展总体原则 | 第56页 | 
| ·高效——关中新农村发展的利刃 | 第56-78页 | 
| ·自然生态体系的梳理与高效利用 | 第56-66页 | 
| ·建筑生活体系的整合与高效运转 | 第66-71页 | 
| ·社会经济体系的改良与高效发展 | 第71-77页 | 
| ·文化遗存体系的继承与高效升华 | 第77-78页 | 
| ·和谐——关中新农村发展的基石 | 第78-86页 | 
| ·建筑生活体系与自然生态体系相和谐 | 第78-84页 | 
| ·历史文化传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和谐 | 第84-86页 | 
| ·关中绿色新农村规划模式框架 | 第86-89页 | 
| ·突出乡土性的各体系发展要点 | 第86-87页 | 
| ·高效、和谐的规划模式框架 | 第87-89页 | 
| ·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表录 | 第94-95页 | 
| 图录 | 第95-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