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驾驶室及车身的附件论文

利用汽车冷却废热驱动的喷射式制冷装置理论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汽车空调的发展现状第11-14页
     ·汽车空调的历史第11-12页
     ·汽车空调的发展方向第12-13页
     ·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及特点第13-14页
   ·利用汽车废热驱动的新型汽车空调系统简介第14-18页
     ·氢化物汽车空调系统第15-16页
     ·固体吸附式汽车空调系统第16-17页
     ·吸收式汽车空调系统第17页
     ·喷射式汽车空调系统第17-18页
   ·利用汽车冷却废热驱动的喷射式制冷系统研究现状第18-26页
     ·喷射式制冷理论循环分析及热力计算第19-21页
     ·喷射器设计理论的发展第21-24页
     ·喷射式制冷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第24-26页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第26-28页
第二章 喷射器的性能计算和结构设计第28-37页
   ·喷射器的工作原理第28-29页
   ·喷射器的性能计算第29-33页
     ·喷射器的热力学过程第29-30页
     ·喷射器的热力学模型第30-33页
   ·喷射器的结构设计第33-36页
     ·喷嘴的结构设计第33-34页
     ·混合室的结构设计第34-35页
     ·扩压室的结构设计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喷射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第37-47页
   ·控制方程的建立第37-39页
   ·基本方程的离散与求解第39-43页
     ·通用形式的基本方程第39-40页
     ·方程的离散第40-41页
     ·离散方程的推导第41-42页
     ·离散方程的求解第42-43页
     ·收敛判断第43页
   ·壁面边界的处理第43-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利用Fluent软件对喷射器流场进行模拟及优化第47-76页
   ·Fluent软件介绍第47-48页
   ·数值模拟过程第48-52页
     ·计算模型的结构和尺寸第48-49页
     ·动态模拟过程第49-50页
     ·喷射器内流场计算结果的分析第50-52页
   ·喷射器工作参数与内部流动关系的研究第52-65页
     ·出口压力的影响第53-61页
     ·工作流体压力的影响第61-65页
     ·被引射气体压力的影响第65页
     ·结论第65页
   ·喷射器结构对性能影响的研究第65-74页
     ·喷嘴结构的选择第66-68页
     ·混合室结构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第68-72页
     ·扩压室结构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第72-73页
     ·喷嘴安装位置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第73-74页
     ·优化后所得的结果第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利用汽车冷却废热驱动的喷射式制冷系统的设计第76-85页
   ·利用汽车冷却废热驱动的喷射式制冷系统的描述第76-77页
   ·工作工况对喷射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第77-79页
     ·工作温度对喷射式制冷系统的影响第77页
     ·冷凝温度对喷射式制冷系统的影响第77页
     ·蒸发温度对喷射式制冷系统的影响第77-79页
   ·利用汽车冷却废热驱动的喷射式制冷系统的实验装置设计第79-80页
     ·实验装置系统设计的工作原理第79-80页
   ·利用汽车冷却废热驱动的喷射式制冷装置主要设备的设计第80-84页
     ·喷射器的设计第81页
     ·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设计第81-83页
     ·加热器的设计第83-84页
     ·节流阀的设计第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新型双喷射式制冷系统第85-93页
   ·气—液喷射器简介第85-86页
   ·气—液喷射器模型的建立第86-88页
     ·气—液喷射器的热力过程第86-87页
     ·气—液喷射器的数学模型第87-88页
   ·新型双喷射式制冷系统第88-90页
     ·新型双喷射式系统的工作过程第89-90页
     ·系统热平衡方程第90页
   ·工作工况对新型双喷射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第90-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结论和展望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7-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网络控制器底层协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北方草菇厂房侧送最佳气流组织形式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