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临床研究 | 第10-18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0-12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二) 一般资料 | 第10页 |
(三) 诊断依据 | 第10-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12-14页 |
(二) 研究要求 | 第14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页 |
三、统计方法 | 第15页 |
四、治疗结果 | 第15-18页 |
(一) 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值比较 | 第15-16页 |
(二) 两组术后第5 天渗液积分值比较 | 第16页 |
(三) 两组创面分泌物的比较 | 第16页 |
(四) 两组创面愈合过程比较 | 第16-17页 |
(五) 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比较 | 第17-18页 |
讨论 | 第18-32页 |
一、中医对肛痈溃破或切开后洗疮的认识 | 第18-19页 |
(一) 中药外洗法的起源与沿革 | 第18页 |
(二) 中医洗疮的机理解析 | 第18-19页 |
二、肛周脓肿术后中药坐浴及创腔冲洗的的现代医学解析与应用 | 第19-21页 |
(一) 肛周脓肿术后中药坐浴及创腔冲洗作用的现代医学解析 | 第19-20页 |
(二) 肛肠病术后中药外洗的临床应用及现代进展 | 第20-21页 |
三、肛周脓肿的手术治疗进展 | 第21-24页 |
(一) 常用手术操作方法 | 第21页 |
(二) 内口的寻找 | 第21-22页 |
(三) 内口的处理 | 第22-23页 |
(四) 切口的选择 | 第23页 |
(五) 脓腔的处理 | 第23-24页 |
四、本研究的设计分析 | 第24-26页 |
(一) 多切口浮线引流术的设计分析 | 第24-25页 |
(二) 中药创腔冲洗的设计和分析 | 第25-26页 |
五、肛周脓肿术后冲洗方的方药分析 | 第26-30页 |
(一) 方药配伍 | 第26页 |
(二) 组方分析 | 第26-30页 |
六 研究结果与结论 | 第30-32页 |
(一)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二) 研究结论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综述 | 第37-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详细摘要 | 第43-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