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61页 |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 | 第21-36页 |
·生态系统服务概述 | 第21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 第22-23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 | 第2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3-33页 |
·相关定义、内涵及评估方法的引进 | 第24-31页 |
·参照国外方法,进行相应研究的情况 | 第31-33页 |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意义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生态系统变迁的综述 | 第36-41页 |
·顶极群落学说 | 第37-39页 |
·统一趋势学说 | 第39页 |
·非平衡观点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综述 | 第41-48页 |
·区划概述 | 第41-42页 |
·生态区划的发展历程 | 第42-43页 |
·国外发展历程 | 第42-43页 |
·国内发展历程 | 第43页 |
·生态功能区划的研究进展 | 第43-48页 |
·理论基础研究 | 第44-45页 |
·方法学研究 | 第45-47页 |
·技术支撑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 第48-60页 |
·森林经营理论概述 | 第48-49页 |
·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概况 | 第49-52页 |
·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简史 | 第49-51页 |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 第51-52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概述 | 第52-6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 第52-53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 第53-55页 |
·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况 | 第55-56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 第56-58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区别与联系 | 第58-60页 |
·讨论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61-64页 |
·地理位置 | 第61页 |
·地质地貌 | 第61-62页 |
·气候特点 | 第62页 |
·土壤和植被分布 | 第62-63页 |
·生物资源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王朗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 | 第64-93页 |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91页 |
·王朗生态系统类型概述 | 第65-68页 |
·白桦林 | 第66页 |
·红桦林 | 第66页 |
·冷杉林 | 第66页 |
·云杉林 | 第66-67页 |
·方枝柏林 | 第67页 |
·山光杜鹃灌丛 | 第67页 |
·绣线菊-金露梅灌丛 | 第67页 |
·糙野青茅草地 | 第67页 |
·高山嵩草草地 | 第67-68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 | 第68-70页 |
·王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 | 第70-87页 |
·产品价值估算 | 第71-72页 |
4 2.3.2 固定 CO_2和释放O_2功能及其价值估算 | 第72-74页 |
·净化环境功能及其价值估算 | 第74-78页 |
·涵养水源功能及其价值估算 | 第78-82页 |
·旅游资源的价值估算 | 第82-83页 |
·土壤保持功能及其价值估算 | 第83-85页 |
·营养物质的循环与贮存 | 第85-86页 |
·其他收入 | 第86-87页 |
·王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类 | 第87-89页 |
·现实价值 | 第87-88页 |
·理论价值 | 第88-89页 |
·讨论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王朗生态系统变迁及其驱动机制 | 第93-123页 |
·采伐迹地的自然恢复过程 | 第93-109页 |
·研究方法 | 第93-95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93-94页 |
·小气候变化 | 第94-9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6页 |
·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95-99页 |
·小气候变化 | 第99-105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 | 第105-106页 |
·讨论 | 第106-109页 |
·王朗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波动 | 第109-1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09-111页 |
·林窗干扰 | 第109-110页 |
·林窗对岷江冷杉幼苗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6页 |
·林窗干扰 | 第111-113页 |
·林窗对岷江冷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林窗小气候 | 第116页 |
·讨论 | 第116-118页 |
·王朗生态系统变迁的驱动机制 | 第118-120页 |
·生态系统变迁的驱动力分析 | 第118-119页 |
·自然驱动力 | 第118-119页 |
·人为驱动力 | 第119页 |
·王朗生态系统变迁的驱动力分析 | 第119-120页 |
·小结 | 第120-123页 |
第六章 生态功能区划 | 第123-129页 |
·区划方法 | 第123-124页 |
·生态功能区划 | 第124-127页 |
·核心区 | 第124-125页 |
·缓冲区 | 第125-126页 |
·实验区 | 第126-127页 |
·大熊猫廊道 | 第127页 |
·旅游区 | 第127页 |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 第129-141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 | 第129-13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 第12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 第129-13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体 | 第130-132页 |
·政府 | 第130-131页 |
·森林经营者 | 第131页 |
·公众 | 第131-132页 |
·科学家 | 第132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 | 第132-134页 |
·合法合理 | 第132-133页 |
·整体性 | 第133页 |
·无害性 | 第133页 |
·持续性 | 第133-134页 |
·适应性 | 第134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 | 第134-135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134页 |
·生态区划与经营方案 | 第134-135页 |
·组织实施 | 第135页 |
·监测评价 | 第135页 |
·适应性调整 | 第135页 |
·王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 第135-14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提 | 第136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 第136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对策 | 第136-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6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14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