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泸高速公路徐店子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隧道震害特点及其机理分析 | 第9-15页 |
·地震对隧道结构的破坏与震害特点 | 第9-12页 |
·隧道地震灾害机理分析 | 第12-15页 |
·隧道震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18页 |
·地震震级及烈度的影响 | 第15-16页 |
·地震波震动方向的影响 | 第16页 |
·埋深的影响 | 第16-17页 |
·地层岩性及地质条件的影响 | 第17页 |
·地下结构模式的影响 | 第17-18页 |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地下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理论基础 | 第20-35页 |
·无限地基波动数值模拟研究 | 第20-25页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法 | 第25-27页 |
·人工边界 | 第25-27页 |
·土的非线性动力本构关系 | 第27页 |
·FLAC3D软件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FLAC3D的优点 | 第28-29页 |
·FLAC-3D动力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动力边界 | 第30-35页 |
·粘性动力人工边界 | 第30-33页 |
·粘性边界的波动激励输入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徐店子隧道工程概况和工程地质 | 第35-46页 |
·工程概况 | 第35-40页 |
·地形地貌 | 第40页 |
·地层岩性 | 第40-43页 |
·地质构造 | 第43-44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4页 |
·不良地质作用 | 第44页 |
·隧道围岩特征与分级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公路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 第46-69页 |
·双连拱隧道地震响应模型条件设定 | 第46-47页 |
·埋深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7-55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中墙厚度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5-57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围岩参数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7-59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衬砌刚度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9-62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注浆加固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2-65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减震层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5-67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徐店子隧道洞口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69-94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9-71页 |
·雅安端计算范围的选取 | 第69-70页 |
·泸沽端计算范围的选取 | 第70-71页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71-72页 |
·材料模拟和参数选取 | 第71页 |
·边界条件 | 第71-72页 |
·动力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72-92页 |
·雅安端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72-85页 |
·泸沽端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85-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