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30页 |
| ·鹿茸简介 | 第9-14页 |
| ·化学成分 | 第9-12页 |
| ·药理作用 | 第12-14页 |
| ·激素简介 | 第14-20页 |
| ·雌激素简介 | 第14-17页 |
| ·孕激素简介 | 第17页 |
| ·激素替代治疗 | 第17-18页 |
| ·激素的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 ·鹿茸中雌二醇的含量 | 第19-20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第20-23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 | 第20-22页 |
| ·超临界CO_2技术提取中药的几个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传统提取方法 | 第23-25页 |
| ·溶剂提取法 | 第23-24页 |
| ·超声提取法 | 第24-25页 |
| ·放射免疫法简介 | 第25-26页 |
| ·动物多糖的提取、分离与测定 | 第26-29页 |
| ·动物多糖的提取 | 第26-27页 |
| ·动物多糖的分离 | 第27-28页 |
| ·动物多糖的定量分析 | 第28-29页 |
|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40页 |
| ·原料和试剂 | 第30-31页 |
| ·原料 | 第30页 |
| ·试剂 | 第30-31页 |
|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 | 第31-33页 |
| ·传统方法 | 第33-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40页 |
| ·放射免疫法 | 第34-36页 |
| ·GC-MS 法分析鉴定鹿茸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脂溶性成分 | 第36页 |
| ·薄层色谱法鉴定鹿茸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磷脂的组成 | 第36-37页 |
| ·HPLC 法测定萃取物中对羟基苯甲醛和次黄嘌呤的含量 | 第37-40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61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的研究 | 第40-45页 |
| ·夹带剂浓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夹带剂用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萃取压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萃取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动态加入夹带剂萃取工艺的研究 | 第45页 |
| ·超临界CO_2提取工艺小结 | 第45页 |
| ·传统方法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45-49页 |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46-47页 |
|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47-48页 |
| ·热回流法时间的确定 | 第48-49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与热回流方法的比较 | 第49-50页 |
| ·与文献报道的比较 | 第50-51页 |
| ·鹿茸萃取物中化学组成的分析 | 第51-58页 |
| ·GC-MS 法分析萃取物中脂类物质组成 | 第51-54页 |
| ·萃取物中胆固醇的分析 | 第54-56页 |
| ·萃取物中磷脂组成的定性分析 | 第56-58页 |
| ·萃取物中对羟基苯甲醛和次黄嘌呤的分析 | 第58页 |
| ·鹿茸超临界CO_2萃余物的综合利用 | 第58-61页 |
| ·鹿茸酸性多糖的提取 | 第58-59页 |
| ·鹿茸酸性多糖的分析 | 第59-61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符号说明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