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接入:版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1 导论 | 第16-26页 |
·研究选题的确定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的应用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的构建 | 第20-24页 |
·可能的研究创新 | 第24-26页 |
2 版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26-45页 |
·复制技术与版权制度变迁 | 第26-39页 |
·从前版权时期到传统版权时期 | 第26-30页 |
·从传统版权时期到全球化版权时期 | 第30-35页 |
·从全球化版权时期到数字版权时期 | 第35-39页 |
·版权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 第39-45页 |
·西学东渐与版权法的产生 | 第40-41页 |
·民国时期的版权法延续 | 第41-42页 |
·新中国建立时期的版权政策 | 第42-43页 |
·改革开放时期的版权制订与修改 | 第43-45页 |
3 版权制度经济学研究:文献回顾 | 第45-88页 |
·版权制度的经济学理论 | 第45-63页 |
·版权制度经济学研究溯源 | 第45-51页 |
·版权法的经济学分析 | 第51-60页 |
·版权制度的合理使用原则 | 第60-63页 |
·版权实施的经济学理论 | 第63-81页 |
·复制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63-70页 |
·版权侵权的经济分析 | 第70-81页 |
·版权管理的经济学理论 | 第81-85页 |
·版税制度 | 第82-84页 |
·集体管理制度 | 第84-85页 |
·本章小节 | 第85-88页 |
4 激励与接入的最优均衡 | 第88-108页 |
·激励与接入的困境 | 第88-92页 |
·激励与接入的内涵 | 第88-89页 |
·激励与接入困境形成的原因 | 第89-91页 |
·激励与接入的均衡 | 第91-92页 |
·最优版权保护:理论模型 | 第92-96页 |
·版权保护的多重维度 | 第92-95页 |
·版权保护的社会福利分析 | 第95-96页 |
·版权保护维度与作品数量:实证研究 | 第96-104页 |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97页 |
·研究模型与变量数据说明 | 第97-101页 |
·计量结果和经济意义 | 第101-104页 |
·激励与接入的最优均衡:米老鼠诉讼案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节 | 第106-108页 |
5 激励与接入的代际均衡 | 第108-129页 |
·原创收益与后续创新 | 第108-113页 |
·激励新作作者的后续创新 | 第108-110页 |
·保护原创作者的原创收益 | 第110-111页 |
·水平差异型作品与垂直差异型作品 | 第111-113页 |
·基于排名效应的水平差异模型 | 第113-116页 |
·基本假设 | 第113-115页 |
·博弈过程分析 | 第115-116页 |
·作者利润和社会福利分析 | 第116页 |
·具有模仿创新效应的垂直差异模型 | 第116-120页 |
·基本假设 | 第117-118页 |
·博弈过程分析 | 第118-120页 |
·激励与接入的代际均衡:案例研究 | 第120-127页 |
·水平差异型作品案例 | 第120-124页 |
·垂直差异型作品案例 | 第124-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6 激励与接入的时际均衡 | 第129-140页 |
·技术变迁条件下的激励与接入均衡 | 第129-133页 |
·复制技术变迁与版权法改革 | 第130-131页 |
·信息替代型技术与信息互补型技术 | 第131-133页 |
·激励与接入的基期均衡 | 第133-134页 |
·时际均衡模型 | 第134-136页 |
·激励与接入的时际均衡:手机铃声下载侵权案 | 第136-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7 结论与启示 | 第140-144页 |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140-142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3页 |
附录 | 第153-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67-169页 |
后记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