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7页 |
第一章 人物品藻及其发展演变 | 第17-25页 |
第一节 人物品藻的源流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人才标准与审美鉴赏:人物品藻的分野 | 第18-23页 |
一、作为人才标准的人物品藻 | 第18-21页 |
二、作为审美鉴赏的人物品藻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品画、品文、品山水:人物品藻的新变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人物品藻对人物画创作主体的影响 | 第25-39页 |
第一节 人物品藻对人物画产生影响的社会必然性 | 第25-27页 |
一、汉魏六朝时代的画家 | 第25-26页 |
二、人物品藻对绘画影响的必然性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清谈与对画家的影响 | 第27-31页 |
一、九品中正制对画家的影响 | 第27-29页 |
二、清谈品藻对画家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三节 人物品藻对画家主体意识的影响 | 第31-36页 |
一、魏晋士人的觉醒 | 第31-32页 |
二、“人的觉醒”与画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 第32-36页 |
第四节 人物品藻对画家学识修养的影响 | 第36-39页 |
一、六朝画家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 | 第36-37页 |
二、六朝画家的艺术情趣和审美体验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人物品藻对人物画创作过程的影响 | 第39-62页 |
第一节 人物品藻对画家观察人物方式的影响 | 第39-50页 |
一、“骨”的观察 | 第39-44页 |
二、“传神写照”:眼睛与人物画 | 第44-50页 |
第二节 眼观、心识、手运:对绘画意象规律的自觉探索 | 第50-54页 |
第三节 “迁想妙得”“以形传神”人物品藻对画赞的影响 | 第54-59页 |
一、画赞 | 第54-56页 |
二、“笔无妄下”顾恺之的画赞 | 第56-57页 |
三、神似:人物画赞对创作的影响 | 第57-59页 |
第四节 人物品藻对人物画审美表现的影响 | 第59-62页 |
第四章 人物品藻对人物画作品的影响 | 第62-82页 |
第一节 人物品藻对人物画内容题材的影响 | 第62-72页 |
一、魏晋风度:人物品藻风尚在绘画中的体现 | 第62-65页 |
二、僧人与名士的相互品藻与佛绘画的发展 | 第65-68页 |
三、宣扬儒家伦理教化思想的题材仍然存在 | 第68-72页 |
第二节 人物品藻对人物画形式的影响 | 第72-82页 |
一、人物品藻之风对人物画作品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72-74页 |
二、人物品藻之风对人物画艺术语言的影响 | 第74-82页 |
第五章 人物品藻对人物画批评理论的影响 | 第82-99页 |
第一节 “传神写照”论与顾恺之的人物画理论 | 第82-90页 |
一、形与神 | 第82-84页 |
二、人物品藻与“传神” | 第84-90页 |
第二节 “气韵生动”说与谢赫《画品》 | 第90-95页 |
一、人物品藻与《画品》 | 第90-91页 |
二、人物品藻与“气韵生动” | 第91-95页 |
第三节 人物品藻与人物画欣赏的影响 | 第95-99页 |
一、人物品藻与审美标准 | 第96-97页 |
二、人物画欣赏与人物品藻 | 第97-99页 |
结语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后记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