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 第1-16页 |
·引言 | 第9页 |
·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的定义 | 第9-10页 |
·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起因 | 第11-12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 第12-14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域的概况 | 第16-21页 |
·三峡水库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8页 |
·三峡水库139米蓄水后典型支流概况 | 第18-21页 |
3 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维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研究 | 第21-34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维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系统设计 | 第22-34页 |
·一维水质数学模型的基本形式 | 第22-27页 |
·河段的污染源系统 | 第22-23页 |
·一维水质数学模型的选择 | 第23-26页 |
·模型运行的初始条件 | 第26-27页 |
·污染物停留时间模型的选择 | 第27-30页 |
·水力停留时间模型的数学表达 | 第28-29页 |
·水力停留时间模型的初始条件 | 第29页 |
·河流水面线和污染物停留时间的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藻类生长模型的选择 | 第30-33页 |
·模型的参数率定方法 | 第33-34页 |
·模型的参数率定结果 | 第34页 |
4 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维水体富营养化模型计算机程序化 | 第34-50页 |
·软件开发过程 | 第34-35页 |
·模型系统需求分析 | 第35页 |
·模型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35页 |
·模型系统的结构分析 | 第35页 |
·模型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35-37页 |
·操作系统及开发平台 | 第36页 |
·模型系统运行的计算机硬件环境 | 第36-37页 |
·模型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37页 |
·模型系统的详细设计 | 第37-40页 |
·一维水质数学模型的详细设计 | 第37-40页 |
·对集水区的描述 | 第37页 |
·模型的数据要求 | 第37页 |
·模型结构 | 第37-38页 |
·模型的运行方式 | 第38-39页 |
·一级子集水区的负荷和流量 | 第38-39页 |
·次级子集水区的负荷和流量 | 第39页 |
·点污染源的负荷和流量 | 第39页 |
·溶解氧的负荷 | 第39页 |
·河流的流量和营营养化水质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河流流量的计算方法 | 第39页 |
·河流富营养化水质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污染源停留时间模型的详细设计 | 第40页 |
·藻类生长动力学模型的详细设计 | 第40页 |
·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维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系统手册 | 第40-48页 |
·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维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系统界面原型设计 | 第48-50页 |
5 现场观测方案、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现场观测方案 | 第50-52页 |
·观测目的 | 第50页 |
·观测内容 | 第50页 |
·观测方案 | 第50-51页 |
·观测时间安排 | 第51页 |
·现场观测结果 | 第51-52页 |
·小江、梅溪河、大宁河一维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的模拟结果 | 第52-53页 |
·小江、梅溪河、大宁河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比较分析 | 第53-57页 |
6 三峡水库重庆段一维水体富营养化计算机模拟的结论和建议 | 第57-59页 |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