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15页 |
·本文的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Adhoc 网络与移动IPv6 技术研究 | 第16-29页 |
·Adhoc 网络简介 | 第16-18页 |
·移动IPv6 协议 | 第18-28页 |
·移动IPv6 协议简介 | 第18-21页 |
·移动IPv6 中的术语 | 第18-19页 |
·移动切换 | 第19-21页 |
·移动IPv6 中的报文格式 | 第21-24页 |
·移动报头 | 第21页 |
·移动检测中的报文格式 | 第21-22页 |
·绑定报文格式 | 第22-24页 |
·移动IPv6 协议性能分析与比较 | 第24-28页 |
·FMIPv6 | 第24-25页 |
·HMIPv6 | 第25页 |
·PMIPv6 | 第25-27页 |
·EBFH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分级Adhoc 网络的移动IPv6 切换技术与优化 | 第29-46页 |
·基于分级Adhoc 网络的移动IPv6 移动性管理概述 | 第29-30页 |
·基于分级Adhoc 网络的网络层移动切换时延的改进 | 第30-40页 |
·分级Adhoc 网络下移动IPv6 的新特点 | 第30-34页 |
·新移动检测机制 | 第30-32页 |
·新的路由特性 | 第32-33页 |
·新转交地址配置 | 第33-34页 |
·移动检测时延的改进 | 第34-35页 |
·路由收敛时延的改进 | 第35-40页 |
·基于分级Adhoc 网络的链路层自动切换机制的改进 | 第40-44页 |
·无线网卡的链路层扫描 | 第40-43页 |
·Linux 系统下无线网卡的研究 | 第40-41页 |
·链路层扫描 | 第41-43页 |
·双网卡方案 | 第43页 |
·乒乓效应的优化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分级Adhoc 网络的移动IPv6 切换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46-58页 |
·实验系统 | 第46-50页 |
·实验系统的基本框架 | 第46-48页 |
·标准移动IPv6 的改进 | 第48-50页 |
·反向临时路由机制的程序设计 | 第50-54页 |
·程序框架 | 第50-53页 |
·函数与数据结构设计 | 第53-54页 |
·双网卡自动扫描机制 | 第54-57页 |
·网卡配置 | 第54-55页 |
·网卡自动扫描 | 第55-56页 |
·双网卡工作流程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Linux 的分级Adhoc 网络切换算法的性能测试 | 第58-83页 |
·实验配置 | 第58-59页 |
·实验目的和方法 | 第59页 |
·实验内容 | 第59页 |
·实验过程 | 第59-80页 |
·单跳切换 | 第60-62页 |
·实验一默认参数下单跳手工切换 | 第61-62页 |
·实验二修改参数的单跳手工切换 | 第62页 |
·手工多跳切换 | 第62-67页 |
·实验三默认参数下两跳手工切换 | 第64-65页 |
·实验四修改参数下的两跳手工切换 | 第65-66页 |
·实验五反向临时路由机制下两跳手工切换 | 第66-67页 |
·链路层自动扫描多跳切换 | 第67-74页 |
·实验六单网卡自动扫描两跳切换 | 第68-69页 |
·实验七双网卡自动扫描两跳切换 | 第69-71页 |
·实验八基于反向临时路由机制的两跳自动切换 | 第71-72页 |
·实验九基于反向临时路由机制的双网卡自动切换 | 第72-74页 |
·移动IPv6 切换算法下的FTP 传输时延 | 第74-80页 |
·实验十 FTP 传输中的两跳切换 | 第74-77页 |
·实验十一 FTP 传输中优化算法下的两跳切换 | 第77-80页 |
·实现问题汇总与解决方案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 第88-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95页 |
作者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