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SUMMARY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 紫花苜蓿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11-12页 |
·苜蓿组织培养途径 | 第12-13页 |
·直接分化再生途径 | 第12页 |
·原生质体再生途径 | 第12页 |
·愈伤组织再生途径 | 第12-13页 |
·胚状体再生途径 | 第13页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3页 |
·激素配比 | 第13-14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3-14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14页 |
·紫花苜蓿再生体系建立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紫花苜蓿再生体系建立的发展局势和应用前景 | 第15页 |
2 苜蓿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苜蓿转化的方法 | 第15-17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5-16页 |
·基因枪法 | 第16-17页 |
·电激法 | 第17页 |
·显微注射法 | 第17页 |
·转基因苜蓿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转基因抗寒苜蓿 | 第17-18页 |
·转基因抗除草剂苜蓿 | 第18页 |
·转耐盐碱基因苜蓿 | 第18-19页 |
·转抗病虫害基因苜蓿 | 第19-20页 |
·转抗除草剂基因苜蓿 | 第20页 |
·转基因苜蓿品质改良 | 第20-22页 |
·提高苜蓿含硫氨基酸的含量 | 第20-21页 |
·提高苜蓿的消化率 | 第21-22页 |
·控制单宁含量的基因操作 | 第22页 |
·基因工程在苜蓿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2-23页 |
·紫花苜蓿基因转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转基因苜蓿的发展局势和应用前景 | 第24页 |
3 几丁质酶及其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几丁质酶的分布 | 第24-25页 |
·植物几丁质酶的特性及分类与定位 | 第25页 |
·植物发育及特殊植物组织中的几丁质酶 | 第25-26页 |
·几丁质酶的可诱导性 | 第26-27页 |
·几丁质酶与植物的防卫反应机制 | 第27页 |
·几丁质酶在防治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第一章 紫花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9-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植物激素 | 第29页 |
·主要设备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试验器具及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31页 |
·组织培养条件 | 第31页 |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 | 第31页 |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苜蓿苗不同器官愈伤组织诱导率的研究比较 | 第31-32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第32页 |
·愈伤组织分化诱导 | 第32-33页 |
·根的诱导及其成苗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合适的培养基 | 第33-35页 |
·下胚轴是最佳的愈伤组织外植体 | 第34页 |
·不同外植体对苜蓿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几丁质酶基因的重组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质粒及菌株 | 第35-36页 |
·酶及试剂 | 第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43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36页 |
·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策略 | 第36-37页 |
·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37-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PCR 扩增反应 | 第43页 |
·酶切反应 | 第43-44页 |
·PCR 产物克隆及筛选 | 第44页 |
·木霉几丁质酶基因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44页 |
·测序鉴定 | 第44-45页 |
3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木霉几丁质酶转化的研究 | 第46-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6-49页 |
·材料 | 第46-47页 |
·植物材料 | 第46页 |
·农杆菌菌株 | 第46页 |
·培养基 | 第46-47页 |
·抗生素 | 第47页 |
·菌种的活化和菌液的制备 | 第47页 |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利用OD 值测定CARB 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47页 |
·不同时期加入不同剂量KAN 对子叶节或愈伤组织处理方法 | 第47-48页 |
·侵染前对子叶节的预培养方法 | 第48页 |
·转化方法 | 第48页 |
·PCR 分子鉴定 | 第48-49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9-54页 |
·Carb对农杆菌抑菌效果的确定 | 第49-50页 |
·Kan对紫花苜蓿秘鲁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木霉几丁质酶基因对紫花苜蓿秘鲁的转化 | 第51-54页 |
·6-BA 的浓度对外植体转化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pH的菌液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AS(ace tosyringone乙酰丁香酮)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3页 |
·预培养天数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将木霉几丁质酶基因对紫花苜蓿秘鲁子叶节和下胚轴转化 | 第54页 |
3 芽的分化、伸长与根的诱导 | 第54页 |
4 PCR 检测 | 第5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4-58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图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
指导老师简介 | 第67-68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