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技术溢出的渠道研究--以中国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图表索引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8页 |
| 第一节 FDI技术溢出的文献回顾 | 第10-15页 |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二、FDI技术溢出的具体渠道 | 第11-12页 |
| 三、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 四、FDI对国内企业产生技术溢出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第二节 FDI技术溢出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二、微观基础 | 第15页 |
| 三、变量选择的标准 | 第15页 |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FDI技术溢出的理论框架 | 第18-26页 |
| 第一节 从OIL范式到FDI技术溢出 | 第18-20页 |
| 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一般理论 | 第18-19页 |
| 二、技术溢出的分析构架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对技术溢出的控制 | 第20-23页 |
| 一、控制意愿 | 第20-22页 |
| 二、控制能力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本土企业对技术溢出的吸收 | 第23-26页 |
| 一、吸收意愿 | 第23-24页 |
| 二、吸收能力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 | 第26-41页 |
| 第一节 FDI在中国的现状 | 第26-28页 |
| 一、FDI流入量大 | 第26-27页 |
| 二、FDI来源地结构不断变化 | 第27页 |
| 三、FDI集中流入制造业 | 第27页 |
| 四、FDI主要流入东部沿海地区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一——产业关联 | 第28-30页 |
| 一、相关概念 | 第28页 |
| 二、产生的过程 | 第28-29页 |
| 三、具体形式 | 第29页 |
| 四、产业关联度对技术溢出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二——市场竞争 | 第30-34页 |
| 一、市场竞争对技术溢出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二、Courtnot模型分析 | 第32-34页 |
| 第四节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三——科学研究 | 第34-37页 |
| 一、跨国公司R&D投资的全球化趋势 | 第34页 |
| 二、R&D投资的全球化趋势对技术溢出的影响 | 第34页 |
| 三、中国的具体状况 | 第34-35页 |
| 四、跨国公司对R&D活动的控制 | 第35-37页 |
| 第五节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四——人力资本流动 | 第37-41页 |
| 一、雇佣当地人员的原因 | 第37-38页 |
| 二、人力资本流动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三、制约因素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FDI技术溢出渠道的实证检验 | 第41-49页 |
| 第一节 模型设置的依据和形式 | 第41-43页 |
| 一、模型设置的依据 | 第41-42页 |
| 二、模型设置的具体形式及相关变量的选取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数据的采集 | 第43-45页 |
| 第三节 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一、对基础方程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 二、行业因素对技术溢出的影响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政府在提升FDI技术溢出中的功能定位 | 第49-57页 |
| 第一节 政府的战略性策略 | 第49-53页 |
| 一、运用战略性策略引入FDI | 第49-51页 |
| 二、设计激励机制,引入FDI的先进技术 | 第51-53页 |
| 第二节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第53-55页 |
| 一、改变审批制度 | 第53页 |
| 二、撮合本土企业与外商企业之间的关联 | 第53-54页 |
| 三、营造竞争的环境 | 第54-55页 |
| 第三节 强化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 | 第55-57页 |
| 一、进一步发展教育和培训体系 | 第55页 |
| 二、要强化产、学、研之间资源的联动 | 第55-56页 |
| 三、尽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第56页 |
| 四、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 第56页 |
| 五、提高研发投入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 | 第62-73页 |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