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 第1-3页 |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第一节 《禹贡》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回顾 | 第12-24页 |
一、《禹贡》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 第12-15页 |
二、关于《禹贡》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15-24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的重要意义 | 第24-27页 |
一、夏史研究的重要性 | 第24-26页 |
二、《禹贡》对研究夏史的重要意义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突破 | 第27-31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二、主要突破与创新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禹贡》成书时代考 | 第31-51页 |
第一节 关于《禹贡》成书时代的纷争 | 第31-37页 |
一、夏代说 | 第31-32页 |
二、西周说 | 第32-33页 |
三、春秋说 | 第33-34页 |
四、战国说 | 第34-35页 |
五、战国末至汉初说 | 第35页 |
六、公元前第2000年间至春秋战国及后世说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关于《禹贡》成书时代的几点思考 | 第37-38页 |
一、关于中国古籍的成书特点 | 第37-38页 |
二、正确对待其中的错误 | 第38页 |
三、尽可能多重视其中的原始因素 | 第38页 |
第三节 《禹贡》主要内容形成于西周中期 | 第38-51页 |
一、关于冀州与周人尊夏 | 第38-40页 |
二、关于梁州贡物中的“铁” | 第40-44页 |
三、(?)公盨的出现,为《禹贡》成书于西周中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第44-46页 |
四、对“战国说”的质疑 | 第46-49页 |
五、漫长而复杂的成书过程 | 第49-51页 |
第三章 《禹贡》与夏族的起源 | 第51-62页 |
第一节 关于夏族起源的几种说法 | 第51-55页 |
一、豫西说 | 第51-52页 |
二、晋南说 | 第52-53页 |
三、山东说 | 第53-54页 |
四、安徽说 | 第54页 |
五、四川说 | 第54-55页 |
六、浙江说 | 第55页 |
第二节 从《禹贡》所记冀州看夏起源于晋南 | 第55-62页 |
一、冀州在《禹贡》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大致范围 | 第55-56页 |
二、文献记载,冀州的晋南是夏族的发祥地 | 第56-62页 |
第四章 《禹贡》九州与夏代的域限 | 第62-81页 |
第一节 《禹贡》九州及其范围 | 第62-69页 |
一、历史资料关于九州及禹划九州的记载 | 第62-65页 |
二、从未实行过的九州制 | 第65-67页 |
三、《禹贡》九州的地理范围 | 第67-69页 |
第二节 《禹贡》九州与夏代的域限 | 第69-81页 |
一、冀州的晋南、豫州的豫西即夏王朝的直辖区域 | 第69-73页 |
二、冀州与豫州及其周围为夏王朝的势力范围 | 第73-76页 |
三、《禹贡》九州范围为夏王朝影响区 | 第76-81页 |
第五章 《禹贡》五服制与夏代政治体制 | 第81-99页 |
第一节 《禹贡》五服制及学界对五服制的理解和认识 | 第81-88页 |
一、《禹贡》五服制的主要内容 | 第81-85页 |
二、学界对《禹贡》五服制的理解和认识 | 第85-87页 |
三、一分为二认识《禹贡》五服制 | 第87-88页 |
第二节 夏代的政治体制及其特征 | 第88-99页 |
一、影响和决定夏王朝与部落联盟成员关系的因素 | 第89-93页 |
二、夏王朝与各部落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 | 第93-96页 |
三、由《禹贡》五服制看夏代政治体制的特点 | 第96-99页 |
第六章 《禹贡》治水、贡赋与夏代水利和社会生产 | 第99-115页 |
第一节 《禹贡》治水与夏代的水利 | 第99-107页 |
一、学界对大禹治水的不同看法 | 第99-101页 |
二、历史上确有禹治水之事 | 第101-105页 |
三、《禹贡》治水与夏代的水利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禹贡》贡赋与夏代的社会生产 | 第107-111页 |
一、《禹贡》关于土壤和田、赋等级的划分 | 第107-109页 |
二、《禹贡》贡赋与夏代的农业生产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禹贡》贡赋与夏代的手工业生产 | 第111-115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15-119页 |
后记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