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ms1雄性不育轮回群体改良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 引言 | 第1-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7页 |
·试验材料 | 第12页 |
·试验方法 | 第12-17页 |
·农艺性状调查及统计方法 | 第12-13页 |
·DNA提取及SSR标记检测方法 | 第13-16页 |
·DNA的提取 | 第13-14页 |
·浓度检测 | 第14页 |
·PCR扩增 | 第14页 |
·变性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 | 第14-16页 |
·SSR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33页 |
·高油、高蛋白轮回群体品质改良分析 | 第17-18页 |
·高油、高蛋白群体产量性状改良分析 | 第18-19页 |
·高油、高蛋白群体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9-25页 |
·群体间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19-21页 |
·轮回群体的遗传分化 | 第21-22页 |
·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22-25页 |
·SSR标记分析 | 第25-33页 |
·引物筛选 | 第25-26页 |
·轮回群体的SSR多态性 | 第26-29页 |
·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29-33页 |
4 讨论 | 第33-37页 |
·大豆ms_1轮回群体应用价值 | 第33-34页 |
·高油、高蛋白群体品质性状改良效果 | 第34页 |
·高油、高蛋白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 | 第34-35页 |
·轮回选择对高油、高蛋白两改良群体遗传基础的影响 | 第35页 |
·农艺性状与SSR分析的比较 | 第35-37页 |
5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录 | 第42-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