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5页 |
| 1 绪论 | 第15-47页 |
| ·昆虫神经肽概述 | 第15页 |
| ·抑咽侧体神经肽 | 第15-17页 |
| ·AS的分离与基因克隆 | 第15-16页 |
| ·AS的免疫定位 | 第16页 |
| ·AS的功能 | 第16-17页 |
| ·AS的作用特点 | 第17页 |
| ·促咽侧体神经肽 | 第17-24页 |
| ·已知AT及其结构 | 第17-18页 |
| ·已克隆的AT基因及其结构 | 第18-19页 |
| ·AT的合成、贮存、释放和靶器官 | 第19-20页 |
| ·AT基因组织和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 | 第20-21页 |
| ·AT的功能 | 第21-22页 |
| ·AT基因的表达与功能的关系 | 第22-23页 |
| ·饥饿、交配、寄生对AT表达的影响 | 第23-24页 |
| ·蜕皮甾体激动剂对Manse-ATmRNA表达的影响 | 第24页 |
| ·Manse-AT与Manse-AS的关系 | 第24页 |
| ·昆虫的滞育 | 第24-25页 |
| ·昆虫的信息素成分 | 第25页 |
| ·滞育激素和信息素激活肽 | 第25-39页 |
| ·PBAN和DH的分离鉴定 | 第26页 |
| ·已克隆的DH-PBANcDNA及结构 | 第26页 |
| ·DH-PBAN基因的表达 | 第26-28页 |
| ·PBAN和DH的免疫组化学分析 | 第28-29页 |
| ·DH合成、释放、功能 | 第29-30页 |
| ·DH的靶器官 | 第30页 |
| ·多巴诱导DH-PBAN基因的表达 | 第30页 |
| ·DH-PBAN基因的表达与滞育紧密相关 | 第30-31页 |
| ·与滞育有关的其它因子 | 第31-32页 |
| ·PBAN合成、释放、靶器官及功能 | 第32-33页 |
| ·PBAN在信息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位置 | 第33页 |
| ·PBAN受体、第二信使及信号转导 | 第33-37页 |
| ·PBAN与随雌蛾衰老信息素合成下降的关系 | 第37页 |
| ·交配后信息素滴度变化的原因 | 第37-38页 |
| ·信息合成的合成不单由PBAN调节 | 第38页 |
| ·影响PBAN活性的其它因子 | 第38-39页 |
| ·信息素抑制肽 | 第39-40页 |
| ·PBAN结合蛋白 | 第40页 |
| ·基因克隆的策略 | 第40-41页 |
| ·RACE技术原理 | 第41-42页 |
| ·构建系统树的方法 | 第42-44页 |
| ·分月扇舟蛾简介 | 第44-45页 |
| ·形态特征 | 第44-45页 |
| ·生活史及习性 | 第45页 |
| ·危害 | 第45页 |
| ·分月扇舟蛾的神经系统 | 第45页 |
| ·神经肽类激素的应用前景 | 第45-46页 |
| ·本项目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46-47页 |
| 2 分月扇舟蛾4种神经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 | 第47-90页 |
| ·材料 | 第47-50页 |
| ·所用菌株和质粒 | 第47页 |
| ·昆虫 | 第47页 |
| ·酶、试剂及试剂盒 | 第47-49页 |
| ·引物 | 第49页 |
| ·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 ·研究方法 | 第50-58页 |
| ·技术流程图 | 第50页 |
| ·文中用到的PCR程序 | 第50-51页 |
| ·DNA的提取 | 第51页 |
| ·以DNA为模板的PCR | 第51-52页 |
| ·RNA的提取 | 第52页 |
| ·RNA的质量检测 | 第52页 |
| ·RNA的纯化 | 第52页 |
| ·RNA的反转录 | 第52-53页 |
| ·AS、AT、DH-PBAN特异性基因片段的PCR反应 | 第53页 |
| ·RACE实验步骤 | 第53-54页 |
| ·半定量RT-PCR | 第54页 |
|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54-55页 |
| ·PCR产物的克隆 | 第55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5页 |
|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55-56页 |
| ·质粒提取 | 第56页 |
| ·质粒和PCR产物的双酶切 | 第56-57页 |
|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7页 |
|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57页 |
| ·SDS-PAGE样品的制备 | 第57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57-58页 |
| ·结果 | 第58-88页 |
| ·分月扇舟蛾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8页 |
| ·分月扇舟蛾总RNA的提取 | 第58-59页 |
| ·分月扇舟蛾ASC、AT、DH-PBAN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59页 |
| ·分月扇舟蛾AS、AT、DH-PBANcDNA序列的3’和5’RACE结果 | 第59页 |
| ·分月扇舟蛾AS全长cDNA及序列分析 | 第59-64页 |
| ·分月扇舟蛾AT全长cDNA及序列分析 | 第64-68页 |
| ·分月扇舟蛾DH-PBAN全长cDNA及序列分析 | 第68-76页 |
| ·分月扇舟蛾AT、DH-PBAH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 | 第76-79页 |
| ·AS、AT和DH-PBANmRNAs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79页 |
| ·AS、AT和DH-PBANmRNAs在头和肠中表达的半定量分析 | 第79-83页 |
| ·低温与饥饿与AS、AT和DH-PBANmRNAs表达的影响 | 第83-86页 |
| ·Cloan-AT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86-88页 |
| ·讨论 | 第88页 |
| ·基因表达半定量方法 | 第88页 |
| ·系统树构建方法的选择 | 第88页 |
| ·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3 AS作用机制探讨 | 第90-97页 |
| ·AS抑制CA合成JH | 第90-92页 |
| ·AS抑制CA合成JH的目标相对性 | 第90页 |
| ·A型AS多个成员之间的协调机制 | 第90-91页 |
| ·AS与其它肽能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91-92页 |
| ·AS在JH合成途径中的作用目标 | 第92页 |
| ·A型AS对直翅类昆虫生殖的抑制 | 第92-94页 |
| ·抑制肌肉收缩 | 第94页 |
| ·A型AS的信号转导 | 第94-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结论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19页 |
| 附录A 缩写 | 第119-121页 |
| 附录B 拉汉昆虫名词 | 第121-12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125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