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桩基础概述 | 第13-15页 |
·桩基础的历史与发展 | 第13-14页 |
·桩基础的分类 | 第14-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陡坡桥梁桩基设计计算急需解决的问题 | 第15-17页 |
·桩基础受力分析现状研究 | 第17-21页 |
·基桩竖向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横向荷载下基桩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组合荷载作用下基桩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非连续变形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陡坡陡坡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其特性 | 第27-41页 |
·岩质陡坡桥梁桩基的受荷特点 | 第27-28页 |
·荷载分类 | 第27-28页 |
·边坡稳定围岩厚度 | 第28页 |
·竖向荷载下岩质陡坡桥梁桩基的承载特性 | 第28-35页 |
·桩侧阻力的受力性状 | 第29-30页 |
·桩端阻力的受力性状 | 第30-32页 |
·荷载传递的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横向荷载下岩质陡坡桥梁桩基的承载特性 | 第35-38页 |
·横向荷载下基桩的破坏性状 | 第35-36页 |
·横向荷载下基桩的受力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横向荷载下基桩的承载力 | 第38页 |
·组合荷载下岩质陡坡桥梁桩基的受力特性 | 第38-40页 |
·桩顶组合荷载作用下基桩的受力特性 | 第39-40页 |
·水平分布荷载与竖向荷载作用下基桩的受力特性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岩质陡坡桥梁桩基受力分析及承载力研究 | 第41-63页 |
·岩质陡坡桥梁基桩内力分析研究 | 第41-51页 |
·滑坡推力及抗力分布研究 | 第41-43页 |
·基本挠曲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43-44页 |
·滑动面以上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答 | 第44-48页 |
·滑动面以下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答 | 第48-50页 |
·桩顶及桩端参数的计算 | 第50页 |
·滑坡推力系数求解 | 第50-51页 |
·岩质陡坡桥梁基桩的荷载传递模型 | 第51-53页 |
·桩侧岩体的荷载传递模型 | 第52页 |
·桩端岩体层的荷载传递模型 | 第52-53页 |
·按桩顶沉降量控制的岩质陡坡桥梁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计算 | 第53-61页 |
·基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常用方法 | 第53-57页 |
·常用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不同阶段基桩承载力分析 | 第57-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基于数值流形方法的接触面不连续变形分析 | 第63-84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数值流形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64-69页 |
·有限覆盖位移函数与权函数 | 第64-66页 |
·基于三角形有限单元的流形单元位移函数 | 第66-67页 |
·数值流形方法的平衡方程 | 第67-68页 |
·初应力矩阵 | 第68-69页 |
·点荷载矩阵 | 第69页 |
·桩岩接触面的大变形求解方法 | 第69-76页 |
·覆盖接触的基本概念 | 第70-72页 |
·流形单元接触关系的确定方法 | 第72-74页 |
·接触分析的开合迭代求解过程 | 第74-76页 |
·摩擦接触问题的扩展Lagrange乘子法 | 第76-81页 |
·扩展Lagrange乘子法的提出 | 第76-77页 |
·扩展Lagrange乘子法的基本思路 | 第77-78页 |
·接触面法向及切向接触力的迭代格式 | 第78-79页 |
·扩展Lagrange乘子法的数值实施过程 | 第79-81页 |
·数值计算算例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数值流形方法在基桩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 第84-103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85-92页 |
·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85-86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86-89页 |
·本构矩阵的推导 | 第89-90页 |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弧长法 | 第90-92页 |
·岩质陡坡桥梁基桩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2-98页 |
·横向荷载下岩质陡坡基桩的受力特性分析 | 第95-96页 |
·轴向荷载下岩质陡坡基桩的受力特性分析 | 第96-98页 |
·其他因素对岩质陡坡基桩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98-101页 |
·基桩刚度的影响 | 第99页 |
·嵌岩深度效应 | 第99-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岩质陡坡桥梁基桩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第103-120页 |
·桩岩材料选择与参数量测 | 第103-105页 |
·桩身材料与特性 | 第103-104页 |
·桩周岩体材料参数量测 | 第104-105页 |
·试验装置设计 | 第105-110页 |
·模型箱设计 | 第105-106页 |
·加载装置设计 | 第106-108页 |
·参数量测装置设计 | 第108-110页 |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110-112页 |
·室内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第112-117页 |
·桩侧土压力分布规律 | 第112-113页 |
·桩身弯矩分布规律 | 第113-115页 |
·桩顶水平位移分布规律 | 第115-117页 |
·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第117-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7章 工程应用 | 第120-126页 |
·工程与地质概况 | 第120-123页 |
·工程整体概况 | 第120页 |
·地质概况 | 第120-121页 |
·观测设备埋设与监测方法 | 第121-123页 |
·基桩内力测试结果分析 | 第123-126页 |
·土压力分布规律 | 第123-124页 |
·基桩桩身内力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124-126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