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8页 |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9页 |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区位 | 第16-17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9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3页 |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第19页 |
·地层岩性 | 第19-22页 |
·区域岩浆岩 | 第22-23页 |
·区域构造 | 第23页 |
·雄村矿区地质特征 | 第23-28页 |
·地层与含矿岩系 | 第23-24页 |
·控矿构造与围岩蚀变 | 第24-26页 |
·矿体成因及找矿标志 | 第26-28页 |
第3章 ASTER 数据蚀变信息提取研究 | 第28-52页 |
·ASTER 数据源简介 | 第28-30页 |
·ASTER 数据预处理 | 第30-35页 |
·可见光至短波红外数据预处理 | 第30-32页 |
·热红外数据预处理 | 第32-33页 |
·干扰信息的去除 | 第33-35页 |
·典型斑岩型矿床蚀变分带模式下ASTER 数据蚀变信息提取 | 第35-42页 |
·遥感主成分分析(PCA)提取蚀变的原理 | 第35-36页 |
·典型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分带模式简介 | 第36-37页 |
·典型斑岩型铜矿的蚀变类型及提取方法 | 第37-42页 |
·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蚀变信息的补充提取 | 第42-45页 |
·雄村矿床蚀变类型分析 | 第42-43页 |
·补充的蚀变类型及提取方法 | 第43-45页 |
·蚀变结果灰度图密度分割 | 第45-46页 |
·蚀变提取结果 | 第46-52页 |
·典型斑岩型铜矿蚀变带提取结果 | 第46-49页 |
·雄村矿床补充蚀变类提取结果 | 第49-52页 |
第4章 基于ETM 影像的遥感地质构造信息解译 | 第52-60页 |
·ETM 影像预处理 | 第52-53页 |
·ETM 数据源 | 第52页 |
·ETM 影像几何校正 | 第52页 |
·融合与图像增强 | 第52-53页 |
·遥感地质构造信息解译 | 第53-57页 |
·遥感地质线型构造解译 | 第53-55页 |
·遥感地质环形构造解译 | 第55-57页 |
·线环构造的矿床定位分析 | 第57-60页 |
·线-线交切结构 | 第57-58页 |
·环-环交切结构 | 第58-59页 |
·环-线交切结构 | 第59-60页 |
第5章 遥感地质成矿信息综合分析 | 第60-66页 |
·遥感成矿信息集成及综合分析 | 第60-64页 |
·遥感成矿信息集成 | 第60-61页 |
·遥感成矿信息综合分析 | 第61-64页 |
·遥感地质成矿预测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