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5页 |
第一章 偶然防卫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8页 |
一、偶然防卫概述 | 第15-16页 |
(一) 偶然防卫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偶然防卫的类型 | 第15-16页 |
二、偶然防卫的特征 | 第16-18页 |
(一) 不法侵害行为发生的同时性 | 第16页 |
(二) 行为人主观上的无认识性 | 第16-17页 |
(三) 客观上阻止了另一不法侵害行为的效果性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偶然防卫的定性争议 | 第18-24页 |
一、偶然防卫的定性争议概述 | 第18-19页 |
二、客观主义立场下的偶然防卫 | 第19-21页 |
(一) 法益衡量说: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 | 第19-20页 |
(二) 防卫意思不要说: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 第20-21页 |
(三) 结论:偶然防卫不是犯罪或仅构成犯罪未遂 | 第21页 |
三、主观主义立场下的偶然防卫 | 第21-24页 |
(一) 社会相当性说: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 | 第21-22页 |
(二) 防卫意思必要说: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 第22-24页 |
(三) 结论:偶然防卫是故意犯罪既遂或成立未遂 | 第24页 |
第三章 客观主义视野下偶然防卫的定性反思 | 第24-52页 |
一、笔者的立场:客观主义 | 第24-26页 |
二、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天赋的自然权利 | 第26-33页 |
(一) 概说 | 第26-27页 |
(二) 防卫权的产生与发展 | 第27-31页 |
(三) 防卫权的法律化 | 第31-33页 |
三、正当防卫权的分析:权利成立与权利行使两阶段论 | 第33-40页 |
(一) 防卫权的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二) 防卫权的逻辑层次分析 | 第34-36页 |
(三) 正当防卫的成立要件:防卫认识必要 | 第36-40页 |
四、司法层面的违法性判断: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两层次认定说 | 第40-47页 |
(一) 立法层面的违法性判断与司法层面的违法性判断 | 第42-44页 |
(二) 实质的违法性与形式的违法性 | 第44-45页 |
(三) 法定的违法性阻却事由与超法规的违法性阻却事由 | 第45页 |
(四) 司法层面的违法性判断应分层判断 | 第45-47页 |
五、结论:偶然防卫是故意犯罪既遂 | 第47-52页 |
(一) 概述 | 第47页 |
(二) 法益侵害说的考察 | 第47-49页 |
(三) 结果无价值的思考 | 第49-50页 |
(四) 偶然防卫罪与非罪的认定 | 第50-51页 |
(五) 偶然防卫客观防卫效果的处理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