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引言 | 第10-26页 |
| ·观赏园艺植物耐热性生理生化研究 | 第10-14页 |
| ·高温胁迫条件下的膜伤害与有害物质的积累 | 第10-11页 |
| ·高温胁迫与渗透调节物质 | 第11-12页 |
| ·高温胁迫与酶促防御系统 | 第12-13页 |
| ·高温胁迫与叶绿素含量及比值变化 | 第13-14页 |
| ·山茶属植物耐热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山茶属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 ·山茶属植物抗寒性的直接鉴定 | 第15-17页 |
| ·山茶属植物抗寒性的间接鉴定 | 第17-23页 |
| ·浙江红山茶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价值 | 第23-2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6-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内容 | 第26-27页 |
| ·夏季试验 | 第26-27页 |
| ·冬季试验 | 第27页 |
| ·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27-30页 |
| ·相对电导率(REC)的测定 | 第27-28页 |
| ·超氧化物活性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过氧化物活性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 ·半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30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0-31页 |
| 3 浙江红山茶耐热性试验 | 第31-52页 |
| ·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第31-44页 |
| ·相对电导率的变化情况 | 第31-33页 |
|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情况 | 第33-35页 |
| ·SOD 活性的变化情况 | 第35-37页 |
| ·POD 活性的变化情况 | 第37-39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 | 第39-41页 |
| ·叶绿素总含量的变化情况 | 第41-43页 |
| ·叶绿素a 与b 比值的变化情况 | 第43-44页 |
| ·高温半致死温度 | 第44-46页 |
| ·处理1 条件下浙江红山茶的高温半致死温度 | 第44-45页 |
| ·处理2 条件下浙江红山茶的高温半致死温度 | 第45-46页 |
| ·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 ·生理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 ·高温半致死温度与生理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 ·高温胁迫期间的形态观测及后期生长恢复情况 | 第47页 |
| ·耐热性综合评价 | 第47-52页 |
| ·关于生理生化指标的耐热性综合评价 | 第48-50页 |
| ·加入高温半致死温度指标后的耐热性评价 | 第50-52页 |
| 4 浙江红山茶抗寒性试验 | 第52-64页 |
| ·人工低温胁迫试验 | 第52-59页 |
| ·人工低温处理条件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 第52-57页 |
| ·人工低温胁迫中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 ·人工低温处理条件下的叶片组织褐变情况 | 第58-59页 |
| ·田间低温胁迫试验 | 第59-62页 |
| ·不同种源浙江红山茶生理指标变化情况 | 第60页 |
| ·田间低温处理条件下测定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 ·低温半致死温度 | 第61-62页 |
| ·抗寒性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 5 讨论与结论 | 第64-70页 |
| ·热锻炼与冷锻炼 | 第64页 |
| ·人工低温处理同田间处理相结合的试验方法 | 第64页 |
| ·形态直接鉴定法与生理生化指标间接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 第64-65页 |
| ·浙江红山茶耐热性指标的确定 | 第65-67页 |
| ·生化指标与耐热性 | 第65-66页 |
| ·高温半致死温度与耐热性 | 第66-67页 |
| ·夏季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综合评价 | 第67页 |
| ·浙江红山茶抗寒性指标的确定 | 第67-69页 |
| ·生化指标与抗寒性 | 第67-68页 |
| ·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抗寒性 | 第68-69页 |
| ·冬季低温条件下的抗寒性综合评价 | 第69页 |
| ·研究中的补充与不足指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