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发展研究初探--以苏南地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8页 |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新区的理论与实践 | 第10-22页 |
·城市新区有关概念与类型 | 第10-12页 |
·城市新区与开发区 | 第10页 |
·郊区化与新区发展 | 第10-11页 |
·城市新区的类型 | 第11-12页 |
·城市新区的选址布局 | 第12页 |
·城市新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传统规划理论 | 第12-14页 |
·其他相关理论和理念 | 第14-16页 |
·国外城市新区的实践 | 第16-19页 |
·国内城市新区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国内外城市新区的比较与启示 | 第20-22页 |
·国内外城市新区的比较 | 第20-21页 |
·国内外城市新区的启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城市空间扩展的机制与动力 | 第22-33页 |
·城市空间扩展 | 第22-25页 |
·城市空间的扩展过程 | 第22-23页 |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演化模式 | 第23-25页 |
·城市空间扩展的机制 | 第25-28页 |
·集聚与扩散演替机制 | 第25-26页 |
·效益成本机制 | 第26-27页 |
·地理机制 | 第27-28页 |
·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 | 第28-33页 |
·政治政策层面上的动力 | 第28-30页 |
·经济技术层面上的动力 | 第30-32页 |
·社会层面上的动力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苏南地区城市新区发展研究 | 第33-48页 |
·苏南地区城市新区发展历程 | 第33-37页 |
·开发区阶段 | 第34页 |
·城市化转型阶段 | 第34-35页 |
·多元化阶段 | 第35-37页 |
·苏南地区城市新区发展特征 | 第37-40页 |
·新区发展与老城中心共同繁荣 | 第37页 |
·郊区化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 第37-38页 |
·多种开发建设模式并存 | 第38-39页 |
·城市新区用地功能特征 | 第39-40页 |
·苏南地区城市新区的建设动因 | 第40-44页 |
·以发展城市经济为目标的新区 | 第40页 |
·内城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互动形成的新区 | 第40-41页 |
·城市结构变异形成的组团级新区 | 第41-42页 |
·行政区划融入型新区 | 第42-43页 |
·在城市郊区形成的居住新区 | 第43页 |
·以大型项目为中心的新区 | 第43-44页 |
·新区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44-46页 |
·新区开发的作用和问题 | 第46-48页 |
·新区开发的作用 | 第46页 |
·新区开发的问题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城市新区的规划优化与引导策略 | 第48-57页 |
·城市新区的发展态势 | 第48-51页 |
·未来可能影响城市新区发展的若干重要因素 | 第48-50页 |
·城市新区的发展目标 | 第50-51页 |
·城市新区的规划优化 | 第51-54页 |
·规划方法的变革 | 第51-52页 |
·新区土地利用与空间组织规划优化 | 第52-53页 |
·新区交通网络系统规划优化 | 第53-54页 |
·新区人居环境规划优化 | 第54页 |
·城市新区发展的引导策略 | 第54-57页 |
·对城市新区的准确定位 | 第54页 |
·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政策,完善土地市场机制 | 第54-55页 |
·控制和引导新区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 | 第55页 |
·政府与市场互动的新区开发模式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附录:无锡新区发展研究 | 第60-66页 |
附表:无锡城市新区近期建设项目一览表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