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2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全新世黄土高原环境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4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实验方案 | 第17页 |
·研究过程以及工作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8-26页 |
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3 研究地点、剖面选择和采样 | 第19-22页 |
4 研究剖面分层、地层特征及断代依据 | 第22-24页 |
5 研究地层断代依据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渗透重力水入渗模型 | 第26-32页 |
1 黄土中化学成分淀积的机理 | 第27-29页 |
2 CaCO_3淀积深度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3 CaCO_3淀积深度的划分和确定 | 第30页 |
4 CaCO_3淀积深度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关中平原全新世土层CaCO_3含量与土壤水环境 | 第32-44页 |
1 CaCO_3含量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土壤CaCO_3含量测定方法 | 第32页 |
·气量法测定土壤CaCO_3的原理 | 第32-33页 |
·气量法测定土壤CaCO_3的步骤 | 第33-34页 |
2 全新世土层CaCO_3含量变化 | 第34-37页 |
·白鹿塬安村剖面土层CaCO_3含量变化 | 第34页 |
·少陵塬西杨万村剖面土层CaCO_3含量变化 | 第34-35页 |
·岐山雍川镇剖面土层CaCO_3含量变化 | 第35页 |
·王庄剖面土层CaCO_3含量变化 | 第35-37页 |
3 土壤水的类型、在土体中的分布及其有效性 | 第37-41页 |
·土壤水的类型及垂直分布 | 第37-38页 |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 第38-39页 |
·土体剖面水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4 全新世CaCO_3迁移深度及其指示的土壤水分带 | 第41-42页 |
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现代关中平原地区土壤水分的运移 | 第44-54页 |
1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和区域选择 | 第44页 |
2 丰水年土壤水含量测定结果 | 第44-47页 |
·中国梧桐林下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法国梧桐林下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杨树林下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 第46页 |
·同种人工林下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3 平水年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4 土壤水的运移机理和运移模式 | 第48-50页 |
5 关中平原现代土壤水分带 | 第50-51页 |
6 关中平原现代土壤水分带和全新世土壤S_0发育时的土壤水分带对比 | 第51-52页 |
7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全新世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和土壤水分带 | 第54-71页 |
1 微量元素变化与土壤水环境的关系 | 第54-56页 |
·Rb、Sr与Rb/Sr变化与土壤水环境的关系 | 第54-55页 |
·Ba含量变化与土壤水环境的关系 | 第55-56页 |
·Cu、Cr、Zn、Ni含量与土壤水环境变化 | 第56页 |
2 微量元素实验测定方法 | 第56页 |
3 微量元素在各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点 | 第56-68页 |
·少陵塬西杨万村剖面元素含量变化 | 第56-60页 |
·白鹿塬安村剖面元素含量变化 | 第60-64页 |
·白鹿塬王庄剖面元素含量变化 | 第64-68页 |
4 微量元素对土壤水环境的指示作用 | 第68-69页 |
5 微量元素在土层中的变化指示的土壤水环境 | 第69-70页 |
6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全新世古土壤下部木本植物根孔的特征与土壤水环境 | 第71-76页 |
1 全新世古土壤及下伏黄土中木本植物根孔分布与特点 | 第71页 |
2 木本根孔充填物的物质组成 | 第71-73页 |
·充填物的矿物成分 | 第71-73页 |
·充填物的颗粒组成 | 第73页 |
·充填物的CaCO_3含量 | 第73页 |
3 充填物的微结构 | 第73-74页 |
4 木本根孔及其充填物指示的土壤水环境 | 第74页 |
5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八章 全新世的古土壤结构与土壤水环境 | 第76-81页 |
1 土壤结构鉴别方法 | 第76页 |
2 全新世土壤微结构类型 | 第76-78页 |
3 土壤胶膜超微结构与矿物组成 | 第78-79页 |
4 土壤微结构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 第79-80页 |
5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九章 关中平原全新世颗粒成分与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 第81-115页 |
1 颗粒成分分析方法 | 第81-83页 |
2 颗粒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 | 第83-100页 |
·安村剖面颗粒成分的分布 | 第83-97页 |
·王庄剖面颗粒成分的分布 | 第97-98页 |
·西杨万村剖面颗粒成分的分布 | 第98-99页 |
·岐山雍川镇剖面颗粒成分的分布 | 第99-100页 |
3 剖面中的粒度参数特征 | 第100-104页 |
·安村剖面的粒度参数特征 | 第100-101页 |
·王庄剖面粒度参数特征 | 第101-102页 |
·西杨万村的剖面粒度参数特征 | 第102-103页 |
·岐山雍川镇剖面粒度参数特征 | 第103-104页 |
4 颗粒成分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 第104-106页 |
·各剖面粗粉砂含量变化及其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 第105页 |
·各剖面粘粒含量、粘粒/粉砂比变化及其指示的土壤水环境变化 | 第105-106页 |
5 粒度参数特征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 第106-111页 |
·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在剖面中的变化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 第111页 |
·标准偏差、偏度和峰态在剖面中的变化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 第111页 |
6 全新世黄土L_0的性质 | 第111-114页 |
·全新世黄土L_0形成过程中的成壤因素 | 第112-113页 |
·全新世黄土L_0形成过程中的成壤化作用 | 第113-114页 |
7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十章 主要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