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奶牛乳房炎概述 | 第11-17页 |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 第11-12页 |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体 | 第12-13页 |
·链球菌 | 第12页 |
·葡萄球菌 | 第12-13页 |
·杆菌 | 第13页 |
·其他病原体 | 第13页 |
·奶牛乳房炎的诱因与发病机理 | 第13-14页 |
·奶牛乳房炎的症状与诊断 | 第14页 |
·临床型乳房炎 | 第14页 |
·亚临床型乳房炎 | 第14页 |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 第14-17页 |
·综合防制措施 | 第14-15页 |
·抗生素的应用与不足 | 第15-17页 |
·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 第17-21页 |
·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优点 | 第17-18页 |
·辨证施治 | 第17-18页 |
·标本兼治 | 第18页 |
·毒副作用小 | 第18页 |
·不易产生耐药性 | 第18页 |
·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机理 | 第18页 |
·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中草药复方治疗奶牛乳房炎 | 第18-19页 |
·单味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 第19-20页 |
·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治疗奶牛乳房炎 | 第20-21页 |
·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紫花地丁的研究概况 | 第21-27页 |
·紫花地丁的性状与鉴别 | 第21-23页 |
·正品紫花地丁 | 第22页 |
·紫花地丁习用品 | 第22-23页 |
·紫花地丁的组织显微学特征 | 第23页 |
·紫花地丁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 第23-24页 |
·紫花地丁治疗扁桃体炎 | 第23-24页 |
·紫花地丁治疗腮腺炎 | 第24页 |
·紫花地丁治疗早期疖肿 | 第24页 |
·紫花地丁治疗静脉炎 | 第24页 |
·紫花地丁治疗奶牛乳房炎 | 第24页 |
·紫花地丁的活性研究 | 第24-25页 |
·抗菌活性 | 第25页 |
·抗衣原体、抗病毒活性 | 第25页 |
·紫花地丁化学成分研究 | 第25-27页 |
试验研究 | 第27-46页 |
第二章 紫花地丁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 第27-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供试材料 | 第27-28页 |
·药材 | 第27页 |
·供试菌种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紫花地丁的提取、分配与活性部位追踪 | 第28-30页 |
·紫花地丁粗提物的提取 | 第28页 |
·粗提物的液-液分配 | 第28-29页 |
·抗菌活性部位追踪方法 | 第29-30页 |
·活性部位乙酸乙酯相Ⅱ的分离纯化 | 第30-32页 |
·化合物Ⅰ | 第31页 |
·化合物Ⅱ、Ⅲ | 第31页 |
·化合物Ⅳ | 第31-32页 |
·紫花地丁单体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32页 |
·紫花地丁单体的纯度检测方法 | 第32页 |
·薄层层析色谱(TLC)法 | 第32页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检测 | 第32页 |
·化合物Ⅰ、Ⅱ、Ⅳ的波谱解析与结构鉴定 | 第32页 |
·化合物Ⅰ、Ⅱ、Ⅳ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样品肉汤稀释液的准备 | 第32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32-33页 |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33页 |
·有机溶剂的MIC、MBC 测定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超声提取结果 | 第33页 |
·紫花地丁抑菌活性部位追踪结果 | 第33-34页 |
·乙酸乙酯相Ⅱ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34页 |
·紫花地丁单体的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化合物Ⅰ | 第34-35页 |
·化合物Ⅱ | 第35页 |
·化合物Ⅲ | 第35页 |
·化合物Ⅳ | 第35页 |
·紫花地丁单体的纯度分析结果 | 第35-39页 |
·紫花地丁单体的TLC 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化合物Ⅰ、Ⅱ、Ⅳ HPLC 分析结果 | 第36-39页 |
·化合物Ⅰ、Ⅱ、Ⅳ的波谱解析与结构鉴定结果 | 第39-40页 |
·化合物Ⅰ | 第39页 |
·化合物Ⅱ | 第39-40页 |
·化合物Ⅳ | 第40页 |
·紫花地丁单体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检测结果 | 第40-44页 |
·甲醇、丙酮的MIC、MBC 测定结果 | 第40页 |
·紫花地丁单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40-43页 |
·紫花地丁单体的最低杀菌浓度(MBC) | 第43页 |
·单体抗菌活性检测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香豆素的抗菌活性 | 第44页 |
·七叶内酯、东莨菪内酯和茵陈素用于奶牛乳房炎防治的可能性 | 第44-45页 |
·超声提取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重要作用 | 第45页 |
·活性追踪分离方法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图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