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56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5-41页 |
(一) 中国传统解释体系 | 第17-19页 |
(二) 现代学术学科 | 第19-41页 |
1、新史学 | 第20-27页 |
2、考古学 | 第27-30页 |
3、广义的思想研究 | 第30-38页 |
4、国外中国学 | 第38-4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基本概念与基本思路 | 第41-5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41-48页 |
(二) 基本概念 | 第48-52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52-56页 |
第一章 辨物居方: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的孕育 | 第56-108页 |
第一节 群聚:辨物居方的生活基础 | 第56-74页 |
(一) 聚生活形态 | 第56-59页 |
(二) 群聚生活形态的开展 | 第59-70页 |
(三) 群聚生活形态之基本特征 | 第70-74页 |
第二节 辨物居方: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的孕育 | 第74-94页 |
(一) "辨物居方"释 | 第74-79页 |
(二) 辨物居方与群聚生活 | 第79-89页 |
(三) 辨物居方与政治知识形态之孕育 | 第89-94页 |
第三节 古政原始:辨物居方的政治后果 | 第9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二章 神的世界: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的开展 | 第108-154页 |
第一节 族群:神的观念的生活基础 | 第108-118页 |
(一) "族群"释义 | 第108-110页 |
(二) "族群"的存在方式 | 第110-112页 |
(三) "族群"生活形态 | 第112-118页 |
第二节 神界的秩序:辨物居方如何造就了一个神的世界 | 第118-133页 |
(一) 辨物居方与"神"的出场 | 第119-124页 |
(二) 族群与"神"的观念的发展阶段 | 第124-129页 |
(三) 神系政治知识: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的首次开展 | 第129-133页 |
第三节 公共权力与早期国家:神系政治知识的政治后果 | 第133-152页 |
(一) 神系政治知识与公共政治权力崛起之条件 | 第134-137页 |
(二) 神系政治知识与公共政治权力之崛起 | 第137-140页 |
(三) 神系政治知识与早期国家之兴起 | 第140-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三章 诗的视界: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的独特转折 | 第154-201页 |
第一节 宗族:诗的视界的生活基础 | 第154-164页 |
(一) 从族群到宗族 | 第154-155页 |
(二) 宗族生活形态 | 第155-161页 |
(三) 宗族生活与诗性思维 | 第161-164页 |
第二节 诗的视界:对神的世界的独特转换 | 第164-184页 |
(一) 诗之为起与诗之为用 | 第164-167页 |
(二) 诗性政治知识的要素与结构 | 第167-179页 |
(三) 诗性政治知识对神系政治知识的独特转换 | 第179-184页 |
第三节 礼仪政治:诗性政治知识的政治后果 | 第184-199页 |
(一) 诗性政治知识与"政治角色"的生产 | 第184-190页 |
(二) 诗性政治知识政治秩序的礼仪化 | 第190-196页 |
(三) 诗性政治知识与华夏国家之初成 | 第196-19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9-201页 |
第四章 明分使群: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的落实 | 第201-282页 |
第一节 家族:宗族的衰落与家族社会运动的兴起 | 第201-211页 |
(一) 宗族的衰落 | 第201-205页 |
(二) 家族社会运动的兴起 | 第205-208页 |
(三) 从"宗族"到"家族":社会生活形态之深刻变迁 | 第208-211页 |
第二节 从"义"的崛起:在通向落实的途中 | 第211-228页 |
(一) "天道观"之进展 | 第211-219页 |
(二) "义"的崛起 | 第219-228页 |
第三节 明分使群: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的落实 | 第228-263页 |
(一) "明分使群"与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之落实 | 第228-256页 |
1.宇宙时空观的演展 | 第228-232页 |
2.天道观的基本完成 | 第232-235页 |
3.人性之辨 | 第235-241页 |
4.明分使群与政治秩序 | 第241-256页 |
(二)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落实阶段的"理性政治知识" | 第256-263页 |
第四节:帝国政治的前源:"理性政治知识"的政治后果 | 第263-280页 |
(一) 理性政治知识与帝国政治要素的发现 | 第263-273页 |
(二) 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及其限度 | 第273-280页 |
本章小结 | 第280-282页 |
结论 | 第282-287页 |
参考文献 | 第287-297页 |
代后记 | 第297-3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