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论 | 第1-13页 |
| ·园林植物景观建设的迅速发展 | 第8-9页 |
| ·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存在的误区 | 第9-10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研究的意义 | 第10-13页 |
| ·在理论上统一园林植物景观的审美评价标准,建立美感评价体系 | 第10页 |
| ·在现实生活中用于指导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 | 第10-13页 |
| 2. 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13-28页 |
|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景观评价 | 第13-14页 |
|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 | 第14-16页 |
|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景观评价 | 第16页 |
|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 | 第16-19页 |
| ·园林植物景观关感评价方法 | 第19-27页 |
| ·层次分析法(AHP法) | 第19-24页 |
| ·模糊综合评判(FCE) | 第24-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园林植物景观的美学问题 | 第28-44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美的本质 | 第28-31页 |
| ·园林植物景观是人化的景观 | 第28-30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的真、善、美 | 第30-31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的审美活动 | 第31-32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的美感 | 第31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的审美关系构成 | 第31-32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的审美标准 | 第32-35页 |
| ·形式美法则 | 第33页 |
| ·意蕴尺度 | 第33-34页 |
| ·快感层次 | 第34-35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的美学层次结构 | 第35-37页 |
| ·物质材料层 | 第35页 |
| ·符号形式表现 | 第35-36页 |
| ·意象世界层 | 第36页 |
| ·超验意境层 | 第36-37页 |
| ·园林植物景观美的创造手段 | 第37-38页 |
| ·植物景观设计 | 第37-38页 |
| ·栽植与种植工程 | 第38页 |
| ·养护管理工作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4页 |
| 4. 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4-47页 |
| ·建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44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44页 |
| ·代表性原则 | 第44页 |
| ·层次性原则 | 第44页 |
| ·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 | 第44页 |
| ·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 第44-45页 |
| ·纵向构建 | 第45页 |
| ·横向构建 | 第45页 |
| ·纵横构建的统一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5. 影响园林植物景观美感的要素分析 | 第47-75页 |
| ·形式美 | 第47-53页 |
| ·观赏特性 | 第47-49页 |
| ·艺术构图 | 第49-51页 |
| ·构景层次 | 第51-52页 |
| ·与其他园林要素协调 | 第52-53页 |
| ·时空美 | 第53-59页 |
| ·季相变化 | 第54-55页 |
| ·空间序列 | 第55-58页 |
| ·人性空间 | 第58-59页 |
| ·生态美 | 第59-62页 |
| ·健康与安全状况 | 第59-60页 |
| ·吸引野生动物 | 第60-61页 |
| ·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61-62页 |
| ·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62页 |
| ·意境美 | 第62-63页 |
| ·体现立意,提升境界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75页 |
| 6.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园林植物景观关感评价案例分析 | 第75-87页 |
| ·园林植物景观关感评价指标体系 | 第75页 |
| ·运用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75-78页 |
| ·运用 FCE法进行定量化处理 | 第78-85页 |
| ·例一:杭州花港观鱼公园 | 第78-81页 |
| ·例二:杭州师范学院文一路校区 | 第81-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7. 结论 | 第87-89页 |
| ·主要结论 | 第87页 |
| ·创新之处 | 第87-88页 |
| ·不足之处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93-94页 |
| 附录 | 第94-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