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红景天滴丸的制备及其对心肌梗塞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8页 |
第一部分 小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建立 | 第18-32页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18页 |
·仪器 | 第18页 |
·试药 | 第18页 |
·动物 | 第1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8-29页 |
·手术方法与测量指标 | 第18-26页 |
·术前麻醉 | 第18页 |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 第18-20页 |
·小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建立 | 第20-23页 |
·小鼠的心脏超声检查 | 第23页 |
·小鼠心脏血流动力学的检查 | 第23-25页 |
·小鼠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 第25-26页 |
·实验方案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29页 |
·左心室重塑和心功能变化 | 第26-27页 |
·血流动力学比较 | 第27页 |
·梗死面积的比较 | 第27-2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小鼠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 第30-31页 |
·梗死面积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蔷薇红景天抗冠心病活性部分筛选 | 第32-38页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32页 |
·仪器 | 第32页 |
·试药 | 第32页 |
·动物 | 第3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2-35页 |
·标准提取物的制备 | 第32页 |
·不同极性部分的分离 | 第32-33页 |
·活性部分的筛选 | 第33-34页 |
·样品制备 | 第33页 |
·模型制备 | 第33页 |
·实验指标 | 第33-34页 |
·不同组份对急性心肌梗塞小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结果 | 第34-3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8页 |
·不同极性部分的分离 | 第35页 |
·活性部分的筛选模型 | 第35-36页 |
·活性部分的确定 | 第36-38页 |
第三部分 有效部位制剂的研究 | 第38-6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药物 | 第38页 |
·辅料 | 第38页 |
·仪器 | 第3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8-56页 |
·有效部位理化性质研究 | 第38-44页 |
·吸湿性研究 | 第38-40页 |
·溶解度测定 | 第40页 |
·影响因素实验 | 第40-44页 |
·有效部位制剂的研究 | 第44-55页 |
·基质和冷凝剂的确定 | 第44-51页 |
·处方及成型工艺优化 | 第51-55页 |
·初均速法预测红景天滴丸的有效期 | 第55-5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6-61页 |
·有效部位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56-57页 |
·有效部位提取物与基质的相互作用 | 第57-58页 |
·有效部位制剂的研究 | 第58-59页 |
·初均速法预测有效期 | 第59-61页 |
第四部分 红景天滴丸的药效学实验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1-75页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61页 |
·仪器 | 第61页 |
·试药 | 第61页 |
·动物 | 第6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1-71页 |
·红景天滴丸的药效学实验 | 第61-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实验指标 | 第61-62页 |
·数据处理 | 第62页 |
·结果 | 第62-63页 |
·红景天滴丸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3-71页 |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测定绘制时间-效应曲线 | 第63页 |
·测定绘制剂量-效应曲线 | 第63-66页 |
·数据处理 | 第66-7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1-75页 |
·红景天滴丸的药效学实验 | 第71-72页 |
·红景天滴丸体内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 第72-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7页 |
综述一: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概况 | 第97-110页 |
综述二: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 第110-122页 |
综述三: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 第122-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7-138页 |
个人简历 | 第138-139页 |
英文缩写词中文对照表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