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导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4页 |
(二)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三) 本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 第16-17页 |
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治可行性 | 第17-23页 |
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实现了公民宪定权利向现实权利的转变 | 第17-18页 |
2、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 | 第18页 |
3、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建立救助制度的基本方针 | 第18-19页 |
4、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方略 | 第19-20页 |
5、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之社会公平的基本精神 | 第20-21页 |
6、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之贫困问题的有关政策 | 第21-23页 |
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行性 | 第23-29页 |
1、正确理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涵 | 第23-24页 |
2、政府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应承担的责任 | 第24-25页 |
3、中央政府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资金方面的责任缺失 | 第25-26页 |
4、政府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要的资金 | 第26-27页 |
5、中国政府的财政能力情况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对中国政府的建议 | 第27页 |
6、小结 | 第27-29页 |
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组织可行性 | 第29-32页 |
1、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组织机构 | 第29页 |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29-30页 |
3、积极充实和完善现有的组织机构 | 第30-31页 |
4、主管机构与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实施农村低保 | 第31页 |
5、小结 | 第31-32页 |
五、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操作可行性 | 第32-39页 |
(一) 各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操作模式的特点 | 第32-33页 |
1、上海模式 | 第32页 |
2、烟台模式 | 第32页 |
3、长沙模式 | 第32-33页 |
4、平泉模式 | 第33页 |
5、浙江模式 | 第33页 |
6、小结 | 第33页 |
(二)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操作程序 | 第33-39页 |
1、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 | 第33-35页 |
2、准确界定保障对象 | 第35-36页 |
3、合理筹集保障资金 | 第36-37页 |
4、正确选择保障方式 | 第37-39页 |
六、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39-44页 |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充分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 | 第39页 |
2、树立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 | 第39-40页 |
3、建章立制,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 第40页 |
4、整合现有的社会救助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 第40-41页 |
5、严格确定保障对象,建立保障对象的筛选机制 | 第41-42页 |
6、建立健全低保退出机制 | 第42页 |
7、科学确定保障标准,不搞一刀切 | 第42-43页 |
8、解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要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