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微孢子虫的起源与进化 | 第12-15页 |
·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分类 | 第15-16页 |
·微孢子虫的生态、病理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 第16-18页 |
·家蚕微粒子病原(Nosema bombycis)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 | 第18-19页 |
·家蚕其他微孢子虫病原的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和实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家蚕微粒子病及病原微孢子虫类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22-27页 |
·目的和内容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3页 |
·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蛾率时间流行曲线的构建 | 第22-23页 |
·异形微孢子虫类及发生状况的调查方法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时间流行曲线及分析 | 第23-26页 |
·异形微孢子虫类的发生状况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家蚕异型微孢子虫的病理、生物学分类及SCM_716S rRNA核酸序列研究 | 第27-46页 |
·大型微孢子虫SCM_6(Nosema sp)的研究 | 第27-3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讨论 | 第32页 |
·小型微孢子虫SCM_7(Endoreticulatus bombycis sp.nov.)的研究 | 第32-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SCM_7(Endoreticulatus bombycis sp.nov.)16S rRNA核酸序列的研究 | 第39-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新种群的胚胎传染性、致病性及病害管理技术的研究 | 第46-56页 |
·大型微孢子虫SCM6(Nosema sp)对蚕生殖腺侵染能力的组织学观察 | 第46-4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页 |
·三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子代的胚胎传染性及其致病性研究 | 第48-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家蚕微孢子虫新种群(SCM_6、SCM_6)分类检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53-56页 |
·分类检验防治的技术原理与标准 | 第53-54页 |
·识别技术与病率计算方法 | 第54-55页 |
·生产实践应用情况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分类及转宿主寄生试验 | 第56-65页 |
·龙眼裳卷蛾(Cerace slipatana Walker)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分类 | 第56-5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讨论 | 第59页 |
·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对蚕的感染致病性研究 | 第59-6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页 |
·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感染鱼类的试验 | 第61-6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1-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71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新种群的发现、研究与防治 | 第65-66页 |
·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分类及对家蚕的病原性 | 第66页 |
·微孢子虫转宿主感染机制的探讨 | 第66页 |
·创新点 | 第66-67页 |
·讨论与前瞻 | 第67-71页 |
·蚕种新型微孢子虫的检疫技术及其标准 | 第67页 |
·家蚕微孢子虫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 第67-69页 |
·微孢子虫转宿主寄生感染性变异机制及其进化与生态 | 第69页 |
·水生昆虫微孢子虫的分类及比较病理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2页 |
附录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