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5份黄绿叶突变体和1份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 水稻叶色突变相关研究第11-19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来源和分类第11-12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来源第11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分类第11-12页
   ·水稻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第12-14页
     ·叶绿素生物合成途件中相关基因的突变第12页
     ·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突变第12-14页
     ·编码其它叶绿体蛋白基因的突变第14页
     ·与光合系统无直接关系基因的突变第14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生理学研究第14-15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叶绿体结构第14-15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表型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第15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5-17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方式第15-16页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的定位第16-17页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的克隆第17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应用第17-19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第17-18页
     ·水稻叶色突变体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第18-19页
 2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相关研究进展第19-20页
 3 分子标记与水稻基因图位克隆技术第20-24页
   ·分子标记第20-22页
     ·分子标记的概念第20页
     ·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几种常见的分子标记第20-21页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21-22页
   ·水稻基因图位克隆技术第22-24页
     ·图位克隆技术简述第22-23页
     ·图位克隆的技术环节第23-24页
 4 开题设想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D77、D83、D86和D9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第25-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第25页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25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25-26页
   ·定位群体构建与总DNA提取第26页
   ·分子标记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第26页
   ·黄绿叶基因等位性测验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32页
   ·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第26-28页
   ·突变体的光合色素第28-29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29页
   ·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第29-30页
   ·突变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第30-31页
   ·D77、D83、D86和D91黄绿叶基因等位性测验第31-32页
 3 讨论第32-33页
第三章 水稻ygl98黄绿叶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第33-40页
 1 材料及方法第33-34页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第33页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第33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33页
   ·定位群休构建与总DNA提取第33-34页
   ·分子标记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第34页
   ·候选基因的遴选与测序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38页
   ·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与主要农艺性状第34-35页
   ·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含最第35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35-36页
   ·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第36页
   ·突变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第36-38页
 3 讨论第38-40页
   ·ygl98突变基因的测序第38-39页
   ·ygl98黄绿叶性状的生理生化第39-40页
第四章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802A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第40-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供试常规材料及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第40-41页
   ·田间试验与性状调查第41页
   ·花粉育性鉴定第41页
   ·定位群体构建与总DNA提取第41页
   ·分子标记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第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802A突变体的花粉育性、表型特征与农艺性状第41-43页
   ·802A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第43-44页
   ·802A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第44-45页
 3 讨论第45-48页
   ·802A突变基因足一个新的水稻隐性核不育基因第45-46页
   ·802A突变体的表型第46页
   ·802A突变体在水稻育种应用上的潜在价值第46-48页
第五章 全文小结第48-50页
 1 黄绿叶突变体D77、D83、D86和D91第48页
 2 黄绿叶突变体ygl98第48页
 3 雄性不育突变体802A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大刍草及其杂种F1的耐渍性与渍后恢复
下一篇:扁穗牛鞭草和多花黑麦草对铝胁迫的生理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