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2页 |
| 一、国家干预有限责任公司治理在我国的实践——以行政性干预为主 | 第12-24页 |
| (一) 我国干预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历史分析 | 第12-21页 |
| 1.清末的官督商办公司和合资有限公司——“屈服公司于专制政体之下” | 第12-15页 |
| 2.民国《公司法》中的有限公司——“规定乖忤违理” | 第15-16页 |
| ·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中的有限公司——合理调整 | 第16-17页 |
| 4.三大改造后至改革开放前——有限责任公司的消亡期 | 第17-18页 |
| 5.三资企业法和1988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的有限责任公司——有益探索 | 第18-21页 |
| (二) 1993年《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干预 | 第21-22页 |
| (三) 我国干预有限责任公司治理实践的检讨 | 第22-24页 |
| 二、其他国家对有限责任公司治理干预的经验:比较法的视角 | 第24-37页 |
| (一) 西方国家干预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历史和经验 | 第24-35页 |
| 1.立法者桌上的创造物——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产生 | 第25-27页 |
| 2.从有限责任公司法的发展演变看两大法系国家对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干预实践 | 第27-35页 |
| (二)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7页 |
| 三、我国对有限责任公司治理进行干预的必要性及路径 | 第37-60页 |
| (一) 减少为达成有效内部治理而支付的交易成本 | 第38-41页 |
| 1.作为市场机制替代物的公司——交易成本理论 | 第38-39页 |
| 2.选择性的制度供给——一种能够节省缔约成本的引导性干预 | 第39-41页 |
| (二) 解决有限责任公司治理中特有的“锁定”问题 | 第41-55页 |
| 1.“锁定(Locked in)”困境的出现 | 第41-44页 |
| 2.对锁定问题进行干预的合理性——公司自治无法解决的难题 | 第44-48页 |
| 3.解决锁定困境的路径分析——兼论股权转让和小股东保护制度的完善 | 第48-55页 |
| (三) 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有效途径 | 第55-60页 |
| 1.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债权人自救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 2.公司合同的不完全性和涉他性——保护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 第57-58页 |
| 3.加强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监管——干预的路径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